浅议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作者: 冯稳定摘 要: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关于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应从三方面入手: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动手实验相联系。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现状; 改革; 教学方式; 教学主体;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59-001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可见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1.探究性内容的缺乏
科学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实现的,因而探究的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探究问题大多采自现实生产和生活,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科技制作,也可以是探索性物理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前沿的新科技问题等。由于农村中学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见识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要狭窄得多。学生情境体验的缺乏给我们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障碍。例如学习了声现象后组织学生探究“如何减弱居住环境周围的噪声?”,在学习了电压与电能的概念后,探究“一节干电池储存的能量”等。但是对于一些反映物理教学时代特征和现代生活的内容就不适宜农村学生。如学生对温室效应、克隆羊多莉就缺乏了解,对试管婴儿闻所未闻。即使有些教材本身所要求的探究性实验,学生也难以完成,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2.实验器具的制约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仪器较为陈旧,尽管近年来我校对一部分仪器进行更新,但由于新教材对教学仪器要求更高,“新、奇、实用”,不少仪器也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如做晶体熔化实验,但没有海波晶体;做“空气压缩乙醚引火”实验,由于引火仪不密闭,实验不成功;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空气难以抽完,导致实验不成功。
3.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探究性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每一个大型实验都需要大量的器材,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实验员,老师安排这些实验的时间有限,对仪器的完好状态缺乏了解,导致很多时候实验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仪器损坏问题。开出了实验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使得教学进度延缓。
4.两种观念的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始终是一对矛盾。基础是知识,能力是提高。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抓基础的同时,也希望能有部分学生培养一些学习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基本理性思维;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子女成绩,只重视升学情况,要求教师多教些知识,考试次数、课外知识补充得越多越好。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也成为一个难题。
如何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站在一个从事多年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动手实验相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两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的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后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例如:我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是什么使得试管缓缓上升的呢?是大气压。学习了《大气压》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参考文献:
[1]关文言,毕凤祥,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2003年出版
[2]王泽农.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