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法
作者: 王善芹摘 要:在习题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氢氧化钠变质探究为例,谈谈在习题课中如何采用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习题课; 探究;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64-001
一、背景与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行为,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现在已被大部分教师在新授课中采用,但在习题课中往往仍以讲授式、灌输式为主,是不是在习题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效果不好呢?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关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总会把这一知识所涉及的习题作为重点来讲解,不厌其烦,老师累,学生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四点:一是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习题多且难度大;二是对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变质问题必然涉及碳酸钠)的性质没有完全掌握,没有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三是教师只顾把大量习题提供给学生,没有总结归纳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没做到弄懂一道题,旁通一类题;四是“炒冷饭”式的习题课,学习欲望不强烈,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不高。我在解决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时,并没有从网上、资料中搜集相关习题,而是从教材上挖掘素材,通过探究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取得不错效果。沪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204页练习与实践第6题,208页本章作业第14题都是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习题,只是题型不同,我在备课时就思考要将这两个题目“并案”处理,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二、总体设想
1.夯实基础
知识是以习题作为载体,一切题目的变式、拓展、深化,其“根”在教材之中,离开教材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复习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有关的基础知识,我按照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提出问题“你知道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引导并组织学生抢答(学生回答出:氢氧化钠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用途;碳酸钠俗称、显碱性、碳酸钠与酸反应等)→教师点评,要求学生写相关的方程式→知识归纳→补充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的反应实验→归纳总结(碳酸钠“能上能下能变色”即与酸反应冒气泡、与石灰水等物质反应形成沉淀、能使指示剂变色)
这样的设计能将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有关知识概括全面,采用实验、抢答等学习方式的利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解决习题做铺垫。
2.引导探究
传统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先复习基础知识,再讲解习题。我根据以往经验,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好,所以我准备“剑走偏锋”,下面将我的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展示一瓶瓶口有白色固体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提问:“白色固体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固体。因为残留在瓶口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分蒸发,溶质析出。
猜想二:碳酸钠固体。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完了。
猜想三: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因为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另一部分未反应。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方案一:紫色的石蕊试液或无色的酚酞试液
方案二:稀盐酸或稀硫酸
方案三: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
对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不置可否,而是提出“这三种方案都能证明吗?”学生思考,并对方案逐一讨论。
学生1:我认为方案一可以,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多数学生: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学生2:我认为方案二可以,因为碳酸钠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这一发言得到很多同学认可。
学生3:我认为稀盐酸尽管可以验证含碳酸钠,但无法验证里面有没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他的发言使同学们保持沉默。
看到这种情况我感觉到突破瓶颈的时候到了,于是我进行了引导:碳酸钠“能上能下”,“能上”是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但酸也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用酸确实不能检验是否含氢氧化钠。那我们能否考虑先用“能下”呢?……
未等我说完,学生4:我知道了,选择和碳酸钠反应但和氢氧化钠不反应的物质,把碳酸钠消耗完,再检验氢氧化钠。
教师: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我给予了表扬,并提问如何再检验氢氧化钠呢?
学生5:无色酚酞试液(其余同学表示赞同)。
教师引导:选何种物质消耗碳酸钠呢?
学生6:用石灰水。
部分学生:不行。碳酸钠与石灰水反应又可以生成氢氧化钠,对检验氢氧化钠造成干扰。
学生7:用氯化钙溶液,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不生成氢氧化钠,不会对检验造成干扰。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最后集全体学生的智慧,得到了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除杂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我要求学生利用5分钟的时间来解决教材中的这两个习题,根据反馈来看,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习题。
三、想法与体会
知识要得到巩固必须通过习题来完成,习题教学是常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化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习题课教学也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提高能力、调整学习心态教学过程。在习题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推理、信息处理等能力,有效地建构知识网络,对学生主动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习题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在“阅读”、“思考”、“共同探究”、“给出答案”几个环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习题,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思维指向:设疑——探究——发现——解决,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途径探究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