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小组教学的反思
作者: 王兆辉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尝试感到小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本文简单分析了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之处、困惑及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学习; 教学反思;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73-001
一、开展小组教学的背景
我校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学生多,学习自觉性比较差。“学习苦、学习累,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新的学习无用论在不少同学中很有市场。尤其对历史课认识不足,是他们心目中的副科。面对现实,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组教学的开展
备课: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制导学案,课前让学生做好导学案。教师选择性批改,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可以交流、辩论、活动、表演、演示、提问、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做简单扼要的概括。再以小组为单位批改好每份导学案。
三、教学反思
1.感受魅力
1.1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有条件的还经常上网收集历史资料。
1.2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获取成功体验。学习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小组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急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同伴展示,很容易产生高度的学习动机,他们的表现得到他人的认同,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1.3培养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①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扩大了思维视野。②在相互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③在相互讨论中,学生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④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
2.“水土不服”的困惑
2.1学生对小组教学认识偏差。学生习惯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角色转变,让学生做课堂主人,他们非常不适应,有的同学说现在教师很少讲了,这书还怎么念?也有同学认为小组学习,就是上课聊聊天。教学实践中感到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
2.2小组建设自身不足。小组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小组建设,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分工负责。实际情况是小组合作规则不明确,要求不到位,组员分工不明,执行不力,部分人活动积极,部分人游离,教学效果难有保证。同时小组中要有“核心人物”做小组的稳定器,但是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择校后,每班这样的“灵魂人物”较少,往往小组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2.3新的教学方式与旧的评价机制的冲突制约小组教学的开展。小组学习是新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驾驭,传统方法更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有时这些能力会很快地展示出来,有时则要有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不论老师还是学校、家长都注重终端显示。其实小组教学组织的精彩学生不一定就考得高分;反之传统教学却经常能考出好成绩。可见选择什么教学方法不言自明。
四、应对策略
1.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使问题有探究性、可塑性、发散性、挑战性、矛盾性,并且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苍白无力的简单问题、绞尽脑汁无法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没有意义。讨论要有时间保证,让学生放得开、收得住、能深入,不做表面文章。
2.结合学生特点构建结构优势互补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各自特点,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打造小组核心,这个核心不是一个或者两个人而是多数人,为小组学习起稳定器的作用。
3.结合教学活动制定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小组学习的坚强后盾,它让课堂“形乱而神不乱”,是教学效果的保证。小组是个人的延伸,个人是小组的一员,小组的形象就是个人的形象,小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员有分工承担各自责任,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4.结合学情建立有个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起搏器,既要对导学案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地跟踪。又要使教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引导。既要有喜悦的赞赏,又要有“逆耳”的忠言;既要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又要让学生经历“失败”的“痛苦”,以利健康成长。
5.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教师开展小组教学解开后顾之忧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活力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是培养能力的长远目标与应试教育的现行评价体制产生激烈的碰撞,舍远求近,驾轻就熟的思想根深蒂固,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评价素质教育的行为和结果,必然产生反差。既要容忍小组教学中的失误也要不断改变评价机制,为教师开展小组教学解开后顾之忧,否则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只能停留在计划中或者形式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