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作者: 沈亚芸

摘要:目前语文课堂随着各种媒体的介入,可谓百花齐放,热闹非凡。可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实现了高效呢?在教师努力营造的氛围里,学生又究竟能学到多少知识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关键词:宁静;简约;朴素;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26-001

曾经,我们的课堂只有黑与白之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晕晕乎乎;曾经,我们的课堂华丽绚烂,音频媒体使文字化为跳动的音符,听者入迷;Flash等视频媒体,使文字化为鲜艳的画面,看者沉醉……华丽的课堂充满形式主义。于是,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要朴素而有效。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那么,如何构建朴素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宁静比热闹更有效

当前的课堂尽管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并非无问题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类课堂的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猜测这些问题的答案,课堂中只听见一片热烈的讨论声。学生没有品味、思考的时间,更没有质疑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允许进度慢一点,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而且要仔细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记得一位老师的一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一读,调适情感基调;二读,以读带悟;三读,释放情感。这简单的三步中教师讲精华,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己读,自己体验。在课堂中老师只是凭借孩子反反复复地读_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孩子体会诗中深层次的情感。课堂没有了热闹的问答,却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上,既应有学生竞相发言的热闹场景,更要有学生凝神思索的宁静时刻。师生雅静无声,不求浮华。

二、简约比繁复更有效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的语文教学课堂很生动,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新颖,争奇斗艳,煞是精彩。老师们在课堂的创新上下足了工夫,但是这不免也将语文搞得太复杂了,尤其是公开课、竞赛课,讲得太繁琐,讨论得太多,拓展得太远,使语文教学变“胖”了,结果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确定教学重难点后,才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沉潜涵泳,才能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或重力敲击,或精雕细刻,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

现在的语文课似乎有一个通用模式,就是以跟课文有某种粘连的文章来导题或者作结题时的迁移拓展。例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很多老师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或者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结题。其实作者本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只是在文题之中都要“月”而已,而且各首诗词中的“月”都其独特的意蕴,岂能如此生拉硬扯!其实,不是不能联系,不可比较,只是把这些关系不大的“月”一股脑地抛给学生,学生又能得到什么?这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貌似丰富,实则干瘪,于文本自身的解读是利多弊少。

语文课堂所要做的是简化头绪,集中目标,扎实教学,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简单。而不是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绿肥红瘦”,该瘦则瘦,才是上上境界。

三、朴素比炫目更有效

当前的许多语文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如教学宋词《天净沙·秋思》时,有老师使用了Flash动画课件,展示了很多场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天空中点点寒鸦、一座小桥与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等等,还刻意配上了苍凉的音乐。这样做,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觉得“枯藤、老树”是什么样,“西风、瘦马”又如何,最好让学生慢慢品味文字,用心诵读,我相信学生在语言文字形象的感染下最终能形成表象,他们自会勾勒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这将比任何一个无论制作多精美的课件展现出来的画面都有价值。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洪宗礼、窦桂梅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就是语文课堂真正的大美!

当然,丰满的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要用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会因此显得更有效。

“朴素”的是最为和谐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厢情愿,追求的是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和朴实。朴素,是实现丰满的一种策略;有效,是抵达丰满的必由路径。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朴素、有效的语文教学,才是我们永恒追求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小课堂大人生:《透视课堂》的启示,中国教师,2009年第11期。

[2]车伟艳课堂重构:“知识课堂”走向“和谐课堂”,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2期。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