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德育的特点及措施

作者: 程训岭

摘要: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德育成为必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必须全员参与,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网路道德:重视载体,想方设法影响学生的网络舆论;构建体系,齐心协力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关键词:网络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037-001

随着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事实证明,互联网上出现的色情、暴力等反道德的内容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对此产生了诸多焦虑。由此看来,建立一种网络秩序势在必行。对青少年而言,除了法律条文强制约束他们的行为之外,网络德育应运而生。

网络德育就是指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从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手段来看,网络德育应归属于网络教育,而从德育途径方面讲,它应归属于德育体系。根据现行教育体制和德育模式,网络德育应归属于德育体系要恰当些,它是学校政治教学育工作的延伸,是一种德育现代化途径。与现行学校传统德育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网络德育在学校政治教学工作中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无形,没有明显的校园界线,校园围墙被彻底打开,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交互性是学校政治教学工作中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它有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一种是人机交互。前者是指人们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而后者则是指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而非实时交互指人们通过E-mail、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因为他们无需顾及“脸面”和“政治风险”。这是目前德育工作无法比拟的。

3.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老师唾沫横飞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VAL)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这是学校政治教学工作在德育渗透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4.预见性:网络德育的预见性可以说是现行德育无法做到的。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德育仿真实验是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设计的模拟现实的一种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而这点现行德育就无法做到,也不允许那样做。例如:“毒品的危害”这样的主题,能让学生去实验吗?

5.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学校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那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提高学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

一、全员参与,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为此,倡导全体教师文明上网来约束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校园论坛、教师博客、校园吧等师生交流的平台上,倡导教师用主流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言论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远离低级趣味,摒弃糟粕,尽情享受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利和快乐。

二、重视载体,想方设法影响学生的网络舆论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蓝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网络德育活动和实践活动。

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开辟专栏,让学生及时了解地震救灾救援情况,同时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赴国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民族之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营造德育大环境,崇尚精神家园,应该成为学校政治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内容。

三、构建体系,齐心协力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构建体系,即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学校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除黑网吧、黑游戏厅等违法设施,同时有效规范营业性网吧的上网制度。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开设网络专题课,聘请专家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

网络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对青少年有着无穷的魅力,一味地条文限制无法真正扼制他们的好奇心,只有正确而有效的疏通、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保证学生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平台上享受现代化教育手段,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