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点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作者: 路俊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我在教学中,适时点拔,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适时点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17-001
一、背景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生往往对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而忽视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二、案例描述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从整体人手)
生:一位少年智劝吴王,吴王决定不再攻打楚国。
师:默读课文,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生:‘‘有—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时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生:“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师: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呢?
生:大臣们的劝是直劝。
(通过对比,感受少年的足智多谋,有胆有识)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分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品味,我们能体验文中人物的特点,要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来演一演。下面我们就来演一演少年劝吴王。
(学生上台表演)
师: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最关键。
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能加上一点符号把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上台,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
(板书:螳螂一蝉)黄雀
(板书:(黄雀)一螳螂—蝉)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谁把他们三者的关系说一下?
生:吴王攻打楚国,其实诸侯国就会来攻打吴国。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生:不能够想像得到。
师: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做事有始有终。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生: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己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生: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演给)家人听(看)。板书设计:
螳螂—蝉——黄雀
黄雀一螳螂一蝉
三、教学反思
1.整体感悟,研究文本,研究人物
课文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的事。人物的出现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少年为了劝说吴王在花园里连续等了三个早晨,让学生们仔细体悟少年的出现,以及少年为了吴王、为了国家的想法和行动,先去体会少年的处境,然后再去联系吴王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文本进行思考和体会。
2.适时点拨,学会思考、学会体悟
教学中,适时点拨,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3.巧妙拓展,诱发潜能。促进发展
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想到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终,有错必改。做为一国之君的吴王该怎样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来收拾残局呢,虽然是古代的题材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但学生对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并不陌生,许多学生有板有眼地模仿出吴王的口气。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样性的,主要还是靠老师的引导,才能调动学生的积累,并在适当的情景下展现出来。我在不违背该文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诱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