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门
作者: 黄苹摘要: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朗读吟诵,是形成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更需要静读涵泳,用心贴近文本,深入感悟文本。
关键词:语文学习;朗读吟诵;静读涵泳;广读博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19-001
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纷繁复杂的目标让语文教师常感无所适从。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该怎样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还应从一个“读”字人手,扎扎实实地读出语感,读出收获。
一、朗读吟诵读出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朗读吟诵,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语文学科的个性,朗读这一最原始的教学手段,往往能让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事实证明,阅读教学,倘若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也体会出来了。因此,高度重视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背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语文课本精选了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富含哲理,令人回味。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每篇必诵读,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诵读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朗读,简单的课文最好能达到当堂成诵。其次,教师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舒缓、低沉、热情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
低年级的课文内容简单,语言优美,尤其适合诵读,加之儿童出色的背诵能力,所以诵读的阅读方法效果特别明显。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家》一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读课文时仿佛看见了天空中星星在一闪一闪的,鱼儿在大海中追逐,有时跳出海面,美丽极了……
诵读的内容多了,在琅琅书声中,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学生语言的积累会越来越多,语感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每到用时,便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了。
二、静读涵泳感悟文本
书声琅琅固然重要,但阅读教学也需要“涵泳”。朱熹提出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到了中高年级,我们更需要学生静读涵泳,用心贴近文本,如潜水一样,深入感悟文本。
在执教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要求学生静静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触摸到母亲那份无私的爱与伟大的灵魂的词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对母爱的理解逐渐深入,由“一百多斤的担子”到养儿育女的辛苦和整个家庭的重任,学生在静读思考中读懂了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当学生真正理解”重担”后,再次朗读读得更有情,更感动。
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尽情驰骋,想象才能自由放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
三、广读博览积淀内涵
杜甫说:“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且在各个学段作了具体的规定,学段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大,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中《课标》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所以阅读教学千万不可抓住一本语文书不放,引导学生广读博览也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布置阅读任务,也应注重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组织学生系统地阅读一些名篇佳作,并且在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如学了《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课文后,可将四大名著的阅读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琢磨名著中众多的带“三”的故事以及为何众多的名著都不约而同对“三”字故事情有独钟,从而悟出写作如何才能使情节更生动曲折。
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特点,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比较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再引入《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比较他们性格的异同,列出英雄谱。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有深度了。
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引起共鸣的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都是阅读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写批注、摘抄、做读书卡片……
教者在平时的指导中着重渗透了“赏析积累、思考比较、读书笔记、想象拓展”等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千变万化,因文而异,也因人而异,但不乏相通之处。倘若我们能经常给予学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会走出茫然,走出浅尝辄止其人文素养也将日趋深厚。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也将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话题与追求。但无论语文教改到了什么程度,“读”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驾驶“读”之舟,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之门,领略语文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