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
作者: 冯金华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关键词:有效;情境;钻研;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23-00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
二、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自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要与时俱进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解决。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四、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话敢说、想说、有话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课堂设计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中充分体验交流、实践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教师们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整个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更是水到渠成,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
应该说这就是一节好课,是一堂和谐的课,一堂灵动的课,一堂高效的课。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研究有效教学,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