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结果处理

作者: 唐长胜

摘要:考试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考试改革的方向应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本文仅从考试的结果处理方式及处理理念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我认为考试的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并学会与他人竞争。

关键词:课程标准;考试结果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78-002

作为教师,我很清楚学生对老一套的考试有多么的反感和厌恶,更明白大大小小的考试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压力和负担。很多人都希望取消考试,或者认为考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然而,考试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上经常使用的选择人才的手段和方式,历来是我国社会各界、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南京市教育局徐传德局长就当前的考试指出:“教育需要考试,也不排除排名次,但手段必须服务目的,要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尺度来衡量和评价”;“尽管过去的考试制度确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切不可寄望它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而只能寄望考试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不能用旧眼光来看待考试,不能用旧方法来操作考试,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它的动向和它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智慧地而不是简单地处理考试的相关问题。”南京市教研室的汪笑梅书记就考试问题也发表了看法:“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取消考试,没有评估,没有诊断的教育是盲目的,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负责任……考试是检测教学的必要手段,只是过去我们把单纯的学科考试地位放得太高,现在则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地评价学生,而不是简单地取消考试。”由此可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通过考试,来诊断、评价、激励、导向教与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考试改革的焦点。本文仅对新理念下考试结果的处理做了一些尝试和反思。

一、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

方式一:让学生根据考试情况自己先进行分析,分析考得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通过分析,让学生反思自己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知识掌握方面的得失。同时老师也选择一些成绩好的或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请他们在全班交流学习反思,互相取长补短,写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意见。

方式二:考试前,教师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之间相互竞争。操作关键是教师分组时应取得学生本人的认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方式三:教师要求在数学书的封底绘制个人考试成绩统计表。每次将考试成绩统计在表里。要求学生从考试分数、失误分数和由于不会丢失的分数三个方面进行统计。

方式四:将试卷按难度分成A、B、c等几个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试卷。对于考试结果,如果学生非常满意,下一次考试可以选择更高一级的试卷;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申请重考,教师只将题目稍加改动;对于极个别的“困难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开卷考试或请他人帮助,直到自己考出满意的成绩。

二、考试结果的处理理念

1、考试结果的处理应让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使人明理,反思使人睿智,反思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然而,很多学生不善于反思。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考试,学生更多的是关心考试分数,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这样简单的处理不仅使考试的发展性功能难以实现,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第一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前一阶段学习的得失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通过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及时改进学法。

2、考试结果的处理应让学生重建自信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没有自信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将考试的分数作为甄别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应试的苦战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我曾经对刚刚接班的学生,让他们写一写对考试的反思,结果有80%以上的学生都写成了检查,请求老师原谅。只有少数几个考满分的学生觉得自己考得比较理想。事后在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很多学生都把100分作为判断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注定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考试“命运”,那就是失败。因此我想到了第二和第三种处理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与他人和自己的比较中,感受自己的进步,体验自己的成长过程,重建自信心。在统计成绩时,我让学生通过考试得分、失误分以及由于不会造成的失分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3、考试结果的处理应让学生体验成功

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学者。”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要学生保持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一个关键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成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过分关注考试成绩,注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再受到挫折,他们根本不能从中体会到任何快乐和满足,那么,这个兴趣的源头本身对学生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一项调查表明。现在30%的小学生,80%的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如何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我想到了第四种处理方式。这样处理可能会给教师增加不少工作负担,但是学生从中体验到的积极考试体验是无法估量的。

4、考试结果的处理应让学生养成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起来并成为个体需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当前教学改革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和学会生存。布鲁姆认为,学生学好的先决条件有两条:第一是“认知前提能力”,即学习新学科相应的知识基础及预习课程的学习习惯等;第二是“情感前提能力”,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通过考试,让学生体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发现自己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有效办法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学生分析统计自己考试成绩的时,让学生通过考试得分、失误分以及由于不会造成的失分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并着重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找出改进方法。通过几次考试失误分的统计,自己评价学习习惯的改进效果。

5、考试结果的处理应让学生学会竞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指出:“今天的儿童将在21世纪生活和工作。”2l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综合国力的较量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为人的素质的较量。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考试前,我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一组,引导他们相互竞争;让学生通过统计自己的考试成绩,引导学生与自己竞争。实践表明:在竞争氛围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会更强烈,他们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促使每位成员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为获得优异学习成绩或其他创造性表现,为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誉而奋发努力。学生一旦在竞争中取胜,或由于点滴进步赢得老师的真诚赞美和同学的热情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会随之增强,进而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甚至因此而成为他们彻底转化的契机。与此同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懂得:竞争胜利的关键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而不是扼制对手,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就能自觉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通过这几年考试结果处理的尝试,我的体会是:与其在那里批判考试的诸多弊端,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对考试进行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让考试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服务。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