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大师的一生

作者: 张 鹏

摘要: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一生中曾经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每部作品部显示他非凡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拉威尔的许多音乐作品都充满了绚丽的西班牙风格。拉威尔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始创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也正是作曲家年富力强,技巧成熟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拉威尔的音乐创作进入了第二阶段,由于母亲的去世和战争的灾难,使他的创作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活跃在法国音乐界的是的六名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六人集团”,他们崇拜、推崇拉威尔为前辈大师,然而拉威尔本人并不以此为荣,而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创作乐曲。在晚年还创作了《大调钢琴协奏曲》和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1932年拉威尔不幸遇到了一次车祸,头部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使他失去了工作能力。1937年这位法国音乐界的一代宗师去世了,终年62岁。

关键词:拉威尔;钢琴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六人集团;交响乐

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27-002

在20世纪之交的时候,西方音乐史上出现了一种现代音乐,它的出现与印象主义绘画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这就是印象主义音乐,而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继他之后,拉威尔是印象主义音乐中地位仅次于他的作曲家。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一生中曾经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每部作品部显示他非凡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

莫里斯·拉威尔出生于1875年,他的父亲祖籍瑞士,是个采矿工程师,酷爱音乐,曾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过,因此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母亲是西班牙一个渔民的女儿。拉威尔出生在法国西南部靠近西班牙边境的西布恩,尽管拉威尔诞生几个月后就全家迁往巴黎住,但也许由于是母亲血统的缘故,拉威尔的许多音乐作品都与西班牙有关,其中有的体裁直接取于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有的采用了西班牙的民间音乐、节奏等等,这些作品中部充满了绚丽的西班牙风格。拉威尔从小就学习钢琴,7岁正式从师,14岁的拉威尔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少年班,两年后又进入了钢琴本科学习。他的父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拉威尔在学习钢琴的同时,开始学习和声和作曲,在一次万国博览会上,他听到了奇妙东方风格的音乐和李姆斯基柯萨可夫绚丽多彩的管弦乐作品,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使他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在理论家佩萨尔班上学习和声,在作曲家福列班上学习对位法和作曲。这两位导师充分意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华,十分赞赏他在作曲上的独创性。而拉威尔在学习过程中从来就个是不守常规的学生,他在创作上力求不落俗套,不受清规界律的限制,常使二位开明的导师感到吃惊。学生时代的拉威尔写作了估风小步舞曲》,这是他最早出版的作品,随后几年他又写出了为夭折的公主而创作的姊自凡舞曲》和《水的嬉戏》等,这几部作品,使拉威尔成为了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个对艺术新动向非常敏感的人,他热爱法国印象派诗人马拉美和华尔格比利西人的艺术,并与这些艺术上的挚友经常彻夜不眠地探讨当时法国的艺术倾向。在探索自己艺术道路的同时。拉威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在学校学习的最后几年中,为了争取去罗马进修的机会,他决定参加罗马作曲大奖比赛。他第一次参赛,仅获得了二等奖,他的老师福列对他最终能获得大奖深信不疑。劝他继续参赛,于是拉威尔又陆续创作了几部作品,但在比赛中又都出人意外地失败了。他的老师福列及一些有名望的知识界、音乐界人士为此提出了强烈抗议,这在巴黎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当时的音乐学院院长不得不辞职告退,由拉威尔的老师福列接替了院长的职务。这时的拉威尔已经是一个名盛一时的作曲家了,他的写作技巧日益成熟。他的作品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音乐作品,《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小奏鸣曲》及其它一些钢琴作品。拉威尔1905年创作钢琴组曲《锄,在这部作品中,他在创作技巧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从这以后拉威尔进入了他的主要创作时期。

拉威尔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始创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这也正是作曲家年富力强,技巧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任何一首都可以称为是技艺精湛的杰作。而1912年应俄国加基列夫芭蕾舞团邀请而写的芭蕾舞剧音乐《达夫民与赫洛亚》是这个时期的鼎盛之作。这部作品无论是和声语言上,还是配器色彩上都显示了作曲家高度的创作天才,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显明的艺术个性。作曲家从这部舞剧音乐中选出了两套为音乐会演奏的组曲,其中“第二组曲”最为著名,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这个时期还先后完成了著名的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加斯巴之夜》和娟《牴妈妈组曲》。并公演了钢琴《高雅而伤感的园舞曲》等多部音乐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拉威尔的音乐创作进入了第二阶段,由于母亲的去世和战争的灾难,使他的创作情绪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拉威尔本来就是非常内向的性格,此刻,他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损害。战争对拉威尔的影响是深刻的,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战前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巴黎,全心全意从事创作。战争开始后,他不得不奔赴各地,送进医院治疗,他常常失眠,经常处于极度忧郁的心情中,创作上也遇到了极大障碍。两年后才完成了一部为悼念在战场上牺牲的朋友而作的钢琴组曲《库普兰之墓》。这部作品以17世纪末期的组曲模式完成,后来又被谱写成管弦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活跃在法国音乐界的是6名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六人集团”,他们崇拜、推崇拉威尔为前辈大师,然而拉威尔本人并不以此为荣,而是继续坚持不懈的创作乐曲。如前所述,拉威尔是个性格含蓄内向的人,他没有固定职业,并且终生没有结婚,所以他的全部生涯与作曲溶为一体,几乎找不到任何界线。

1928年拉威尔完成了他最有名的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这一舞曲是受法国舞蹈家依达鲁宾斯坦的委托而写作的。乐曲运用了西班牙舞曲的节奏,音乐自始自终是在小军鼓两小头固定不变的节奏伴奏下进行的。波莱罗舞曲是一首双主题轮流出现的变奏曲。每次变奏都赋予不同的乐队色彩。乐曲开始从长笛的低音区的柔弱的音色吹奏,最后发展到全乐队震撼人心的强奏,整个乐曲形成一个逐渐的音响增长过程,达到了强烈的高潮后,乐曲圆满的结束了。拉威尔本人对这部作品格外的喜爱,每次上演后,都会引起观众极大的反响,它不愧为是“世界法国交响音乐的杰作”,成为舞蹈音乐中的珍品。

拉威尔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永志不忘,敏感与情感构成艺术作品的真实内容。”所以他的作品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华美细腻发挥到了极致。拉威尔认为他的任务,如同一位安排音调的巧匠,而不是用音调来思考的哲学家。在音乐院里,他有条不紊地分析巴洛克、古典与浪漫时期的权威杰作,并弹奏了19世纪各类型的钢琴乐曲。在晚年,他经常向年轻的作曲家提出以下的劝告“假如你无话可说,在你决定彻底放弃创作以前,你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再度重复人家已经说过的好话。假如你有话要说,那么这些话决不会比你不知不觉地不忠于自己的榜样时,更为清楚。”拉威尔确信,作曲家应当像画家那样学习他们的技艺,通过模仿优秀的模型。他不仅口头上阐明这个见解,而且毕生都是孜孜不倦地研究莫扎特、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肖邦、李斯特、圣一桑和俄罗斯作曲家,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阐明伐莱列的奇妙概念,认为“艺术应当模仿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拉威尔访问了英国,并接受了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学位。此时,拉威尔的身体情况日益恶化。尽管如此,他在晚年还创作了钛调钢琴协奏曲》和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1932年拉威尔不幸遇到了一次车祸,头部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使他失去了工作能力。1937年这位法国音乐界的一代宗师去世了,终年62岁。

拉威尔的音乐作品中高深的作曲技巧,获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正如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称他是“瑞士的钟表匠”一样,准确无误的谱写着每—个音符,直到他确信任何细小的地方都再也没有改善的余地之前,决不会轻易放手,从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大量音乐作品,都成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也展示了法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