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课堂“汇报交流”背后的价值因素的思考

作者: 汪 云

摘要:作者在文中选取了几个案例,其中可能存在着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价值因素”。

关键词:科学课堂;“汇报交流”;价值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15-001

在科学课上,教师先明确探究主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制订一份合理的研究计划,接着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确定研究方案,随后进行实验,实验结后教师对一些小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场景对于科学老师并不陌生。它不但是为了发展学生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也是为了发展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里选取几个案例,与大家一起思考和交流。

一、孩子在汇报交流时,你在做什么

[案例]:这是观察实验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师:谁来说说看,有同学在汇报时,你该做什么?生:认真地听师:非常好,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地倾听,看看别的同学的发现和你们的是否一样?学生拿着记录纸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干什么呢?她在着急地翻看着自己的教案,可能还在思索自己下一步该怎么来引导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反思】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或者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无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意学生在说什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其他学生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这对你来说只是W小小的举动,但却能让汇报的孩子感受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孩子在汇报交流时,总结的是探究后的真实结论吗

【案例】:《奇妙的指纹》是一位老师在三年级上的一节科学课。孩子们在经过自由探究后进行了小组汇报。生:我的十个指纹都不一样。生:我和同桌的指纹也不一样。生: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师:对,你总结得很好!

【反思】:把报交流时结论的形成需要证据,而不是简单的总结。著名科学家查尔默斯在回答科学的性质是什么中,把“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列为首条。美国科学教育家大卫·杰纳·马丁也认为科学是证实的,是可以利用实验重复操作的。“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总结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出两个具有相同指纹的人。可是这样的命题是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来得吗?如果仅仅因为和同桌的指纹不一样,就推而广之至全世界,是否是科学?这样的概念,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存在了,课上的研究仅仅是这个概念的伪装罢了!作为科学教师对于这种反科学的总结不应该持肯定态度。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得出符合自己探究过程的结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孩子在汇报交流时。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了就要马上收场

【案例】:《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实验,实验材料除了教师帮助准备的糖、铁钉、木块,教师还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手头上有的一些东西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完毕以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

师: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把糖放进水里我发现糖化在水里了。

生:我们把铁钉放进水里发现铁钉在水里沉下去了。

生:我们把握料尺放进水里发现塑料尺沉下去了。

生:我们把木头放进水里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

此时,下面依然是小手林立,可是师已经停止了汇报交流活动。

师:由此可见,我们把固体放进水里会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还有的会溶解在水里

【反思】:由于实验材料中有学生自选的部分,因此,当教师进行小结时。依然有很多学生都急于将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在班级里进行汇报和交流。然而,很明显,学生的汇报已经达到了老师想要的答案,因此,教师便急急忙忙的收场,殊不知,他的行为已经伤害了孩子探究的热情,试想,下一次,老师再请学生自选材料进行探究时,他们还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吗?四、孩子在汇报交流时,现象偏离标准答案是因为不够实事求是

【案例】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预测》片断(师生实验前的交流)

师:量筒中多少毫升水?

生:30毫升水。

师:放入一枚一元硬币后,是多少毫升?

生:(动手实验后)是31毫升。

师:那增加了多少毫升?

生:1毫升。

师:如果再放入两枚后,又是多少毫升?同学们预测一下并请说说理由。

生:可能是33毫升。因为一枚硬币上升1毫升,三枚上升3毫升,共34毫升。

(教师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汇报)

生:我们做下来是33毫升

生:我们是34毫升。

师:(教师露出惊异的表情)再仔细看一遍。

生:34毫升。

师:再看一遍,要看液面凹处。

生:(有些紧张地说)是33毫升。

师:为什么刚才读出来的是34毫升?

生:估计的,因为放硬币时水溅出来。

师:估计是不科学的,科学应讲究实事求是。……

【反思】不可否认,这位教师具有较好的科学教育素养。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表达交流的科学和准确性,在一次次追问中,让学生语言背后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预测是有根据地做出推断,这个根据,可以是获得的证据,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经验。一枚硬币上升1毫升水,三牧硬币,可以由此预测出会上升3毫升水,这是没有悬念的。难而这位学生的答案是4毫升,出乎意料。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追根究底,了解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我认为最后的处理还不够,“火烧得旺的时候,再加把火”可能效果更好。学生汇报时多出的1毫升,真正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的读数错误,而是这位学生把硬币投入时溅出来的水这一误差算进去了。他的本意是想追求结果的更科学、更精确。考虑到这些,就不能简单地讲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科学中的实事求是,是讲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现象的事实,不做主观上的更改。所以最后的处理与他的真实不符,而是要先肯定他观察仔细,思考问题全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