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训练提高读写能力
作者: 凌 敏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者要立足课本,开展整体教学;精心选材,注重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加强课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质。
关键词:教学; 阅读;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16-00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语言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阅读技巧的获得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训练,不断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立足课本。开展整体教学
1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
文本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人对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比如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教师可以抓住结尾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关键句来设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的爱心?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悦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一下教材,便会流利地答出,既把握了部分(段落)又顾及了整体(全篇)。
2要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题目写我的老师,课文开头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一句开头,展开了对蔡老师的回忆。接着,文章列举有关蔡老师的七件小事,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最后,文章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的结构与感情的发展基本一致。弄清了作者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3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训练
对于字、词、句、语、修、逻等的教学,也要求执教者用整体的观念,把这些零碎的知识尽量地与语境结合,与整体相连,切忌孤立地、纯知识地、记忆性地分析。
二、精心选材,注重阅读技巧和方法
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精挑细选,以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体现出科学的阅读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思想,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适合学生阅读,应该是那些情感较为纯净而单一的,能帮助中学生塑造良好品行的作品,让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能进行一次有益于心灵的情感旅行;
第三,难度适中,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选择阅读材料要有梯度,不能初中三年阅读材料“无国界”,应该考虑能让大多数学生读出味道来。同时,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有不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首先,应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顺“藤”摘“瓜”。抓住中心。这里的“藤”指的是现代语文的文体,“瓜”是指课文后或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抓住中心,就是要找准选段或文章中关键的词句,一靠语感,二要分析体会,文体不同,方法也不同。其次,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还是课外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加强课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促进语言积累。
1、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索质教育必须确立大语文教育观,使学生学习语文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注意两个环节: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如专题中的名著选文,尤其需要通读全书才能理解透彻,这时就可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把课内教学引向课外,使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学到更多鲜活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索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2、以作文教学促进课外阅读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吸收,是内化;写是表达,是外化。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素质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的一种行为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兴趣又依赖于学生在阅读中对成功的感受。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感受成功提供更多机会,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养成了,读书便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成了生活的需要,精神的享受。为此,应注重培养如下阅读素质:
1、丰富的阅读审美素质
要善于在阅读中找到情感共鸣。披文人情,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做一个小“读书人”。要有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感受,让每一篇美文都能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道迷人风景。
2、勇敢的阅读批判素质
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书的奴隶。“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和作者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做作者的思想俘虏。既尊重权威,更崇尚真理,大胆质疑,科学探究,这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素质。
3、独特的阅读创造素质
阅读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阅历、知识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领悟和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读懂是从作品中读到自己的“哈姆雷特”。
总之,拓展语文课外阅读,优化阅读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