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初探

作者: 何仁兵

摘 要: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农村初中,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对学困生的转化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措施; 设疑;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15-001

在新课程推进中,据国内学者调查研究,学困生的比例高达13.2%~17.4%,而农村更甚。安徽省省级课题组专家在研究中指出,农村初中学困生占34.7%。因此,在新课程视野下,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探索出了两点措施,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富有实效地在农村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来自学生:长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意志薄弱,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来自教师:当前仍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不能很好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3.来自家庭:大部分学生家长读书少,管理子女学习水平低,少数家长对读书重要性认识不够,更有个别家长认为“我家小孩不是读书料”。种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学习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

4.来自社会:受经济大潮影响,农村初中缀学生一直很多,部分学生无法面对已经索然无味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促进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的两点措施

(一)努力设疑,不断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是每节课教学的核心。而“设疑”恰好就是达到教学核心的一个重要拐杖之一。

1.在知识关系起点上,有意识设疑。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圆”的一章中的“圆周角”时,教师不急于给出定义,而是鼓励学生结合图1,自己尝试类比圆心角给圆周角下定义,结合学生定义,教师又分别给出图2、图3,问图2、图3中的角是不是圆周角?为什么?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初探0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形,教师再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概括出形成圆周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顶点在圆周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最后让学生给圆周角下一个准确定义,这样帮助学生清除思维定势,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

2.利用原有的知识设疑,如教学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加减运算”时,在复习过有理数加、减法后,给学生出示了一道计算题:3/4-7/2+(-1/6)-2/3-1,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答案,特别注意学困生,结合学生的解答过程,展开讨论,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知识上有所突破,让学生的思维跃一跃,主动获取知识。

3.课后设疑。下课时,结合所学知识设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降低教学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

1.低起点。由于学困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放低,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能接受的起点上进行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所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2)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例如:“分式方程”教学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再由2/(x-3)-4/x=1的解的过程,归纳出解题步骤和基本思想。

(3)从特殊到一般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4)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与“分数”、“相似形”与“全等形”进行类比等。

2.多归纳。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提取公因式,②公式法。

3.勤练习。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教学时间分段,交替学习,边讲边练,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困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就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控教学进度,加强反馈过程。实践证明,“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