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作者: 黄 萍

摘 要:把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发现; 创新;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18-0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譬如通常的课堂提问有对话式(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同意吗等);叙述式(是什么……);述理式(为什么……)等等。但是好的提问应该是扩散式,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与学生沟通:“对解决问题你有哪些办法?怎么想的?怎么想到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遇到了什么麻烦?”这样的提问更人性化,会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扩大学生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在《统计概率》这一章新课之前,安排一节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调查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比在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形成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

[2]美国学者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