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郑 强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教学方法的改进,问题情境的创设,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开放型”探索材料的提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意识; 培养; 建构; 问题情境;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68-001
众所周知,新课改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获得的,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即创新来获得。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接受”并不等于盲目机械地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灌输的容器,他们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唯书、唯师、唯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因此本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其次,要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引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和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本人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材料:文具店里的圆珠笔每支2.45元,书包每个18.6元,小刀每把0.55元,文具盒每个9.2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商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商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2.要使学生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等五册“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桃树1560棵,杏树比桃树少290棵,桃树和杏树共有多少棵?”我们在教学比例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桃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桃树1200棵,杏树700棵,桃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问: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办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因此也开启了学生创新的“闸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地“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