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创新思维的起点
作者: 黄 英摘 要: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新的第一步,质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质疑; 创新思维; 首要构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69-001
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必有小进,有大疑必有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进行质疑训练的方法探索如下。
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敢“疑”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扰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满堂灌。而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怕说错了被老师、同学取笑,有疑问也不敢问。因此要培养质疑能力,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巨大潜质,消除“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主动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使学生对质疑有“安全感”。因此,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沟通情感,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教学时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尽量发现闪光点,保护其积极性,哪怕是“离谱”了,也要认真对待,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让他有下一次质疑的勇气,让他体会到求知的喜悦。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能“疑”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噎废食。开始练习提问,学生大多提的是有关理解方面的内容,提问的质量可能差异很大,甚至是为提问而提问。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使其懂得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熟读勤思的良好习惯,提问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善“疑”
学生有胆量提问并能提一些问题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在关键处、点子上。学生敢问能问,这是前提,学生善问,才是关键。从“敢问”到“善问”需要教师教给方法。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看似无疑处激疑。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新知识在他们眼里容易一晃而过。难以有所疑问或是说不清。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重要的地方有意识地“提醒”。如学习反证法时可引入例子:放寒假时,把教室的门窗都贴上了封条,开学时,同学们看到封条完好无损,那么是否能判断“假期里没有人进过这个教室”呢?
我们用的是怎样的方法来证明的?它与以前的证法有何不同呢?又如,同分子的分式相等,是否分母一定相等呢?还有什么情况?再如,我们知道,但,而无需写成,又是为什么?等等,我们不求对其答案的对错,只要学生在想、能问,我们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质疑能力的目的达到了。
2.在前后矛盾处寻疑。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这是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最佳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找出矛盾,并从中发现问题。例如有学生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角的和”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事实上推理是由定理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说这是循环论证呢?又如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中,出现了矛盾,而推理又没有错迪说明什么问题?再如在解方程或解不等式时常用去分母,而在数或式的运算中又不能去分母,这是为什么?从有“疑”到无“疑”,不仅发现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质疑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3.在探究活动中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要求学校旗杆的高度,请你设计出方案,并求出旗杆的高度。教师可以介绍交流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又如①一个长为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垂直距离为4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猜想梯子的底端是否也得滑动1米?②如果梯子长10米,梯子顶端距地面8米,如果梯子顶端下滑1米,猜想梯子的底端是否也得下滑1米?③如果梯子在同一水平面内任意滑动,则梯子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等等,要求学生先在实验活动中探究,然后再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也得到了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解答,是对课本的超越,它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质。
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很多,从题目条件上质疑,从解题方法、思路上质疑,从一题多解方面质疑,从知识点的相关方面质疑,包括从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质疑等等,关键的一点是使学生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以质疑;学会了质疑,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专注于辛苦的创新劳动,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有责任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力拓展学生内在深处的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