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意外激起智慧之花
作者: 王叶琴摘 要: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是能让人眼睛一亮、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意外; 智慧之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097-002
以前上“分数除以整数”这个内容时,我一直沿用“出示例题----讲解方法----巩固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上起课来很是简约顺畅。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入耳入心,我发现这简约顺畅的表面背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保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了一句空话。于是我有了一种重构数学课堂的冲动: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展开教学,以期获得“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前,我只是列了个大的教学框架,也没有精心雕琢每个教学环节,我不知道课堂上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只是希望学生能够与我共同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课堂。
一、自己编题自己做
我首先取出一张纸条,让学生猜它的长度。
多么优秀的孩子——聪颖而执着!我走过去,拿过他的作业本,在下面添了一行字:你真厉害!比较我们刚才做过的题,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把本子递给他。这孩子还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思考了一小会儿,又拿起了笔写起来。我与他的这次笔谈,不声不响却实实在在。
等大家做完后,我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大家达成了共识:认为分数除以整数时,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比较简便。原因就是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当不整除时,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麻烦。按照过去的授课思路,学生学到这份上,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即使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衡量,也不错了,学生经历了过程,自主比较得出了一般算法;但我并不知足,我决定邀请那位学生“出场”,让全班同学共同体味思维的愉悦。“下面,咱们请××同学把自己思考的过程介绍一下。大家欢迎!”我的话热情洋溢,同学们有些奇怪地看着我,但掌声还是稀稀拉拉地响了起来。这位同学把自己的作业本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我发现做分数除以整数这种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分母不变,用分子除以整数;另一个是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一种方法在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时候算得快,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子不能被整除的时候,会得到小数,甚至除不尽,就挺难想了。怎么办?我用力想了想,想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总算解决了,可惜太麻烦!这样比较一下,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有时很简便,第二种方法能对付各种各样的分子除以整数这种题。所以,大家的看法是对的,但有点小问题,分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不是不能算,而是不好算。”
听着他的清晰讲解,不少同学若有所悟地点着头,他讲完的时候,不少孩子还沉浸在思考的世界里。两三秒之后,我轻轻地说:“大家觉得怎么样呀?”掌声在教室里又响了起来,不过比刚才主动了许多,也热烈了许多。
三、“行得通”还是“行不通”
从中可以看出,商是正确的。学生对此有异议,我觉得这是学生探究数学的一次好机会。全班商量后,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伙伴,并制作成一张简单的研究报告单,分别从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这两方面进行举例验证,然后进行汇报。
研究报告单
1、研究内容;2、举例验证;3、结论。
最后,我和学生又对所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当被除数的分子、分母能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整除时,用分子除以分子的商作分子,用分母除以分母的商作分母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而一般的分数计算题,还是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四、课本在说谎
这堂课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优异表现上,他们的眼光独到敏锐,善于捕捉思维过程中的任何疑点,他们的思维活跃却不失坚定,既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们的个性开放朴实,虚心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坦然面对别人的批评表扬。比较而言,教师的形象实在算不上光彩照人。但我想,正是因为我有意识地向后退了一小步,才促成了学生主动往前走了一大步。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示弱不示强,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前台。学生的再现能盖过老师的“风头”,这不正是为人师者孜孜以求的境界吗?
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①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②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③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④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⑤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真回顾了这节意外生成课的每个环节,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更具普遍性、更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以使这样的“意外”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变得平常起来。下面两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1.课堂上要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互喻文化”的时代,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应该从学生那里汲取智慧。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相长”是我们参与教学的目的,也是方式。因此,教师要有主动放权的意识,坚信教学是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生、发展的,学生的个性潜能因为有了充分的空间而得以释放、张扬和提升。教师要讲究主动放权的艺术,让学生行驶自主学习的权利,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质疑问难,教师则要和其他学生一块儿做最好的倾听者,有时教师不妨“装装糊涂”,让学生做“明白人”。
2.善待意外,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在新的理念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老师尴尬,出现节外生枝的事件等等,这样的意外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当我们把“节外生枝”的“节”看成师生共同的“节”的时候,“枝”也就成了促使“干”生长的表现,我们的课堂就成为真正的学生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97,9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