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门票的鸿沟——论科技馆发展趋势
作者: 李晓洁 丁晓蕾摘 要:随着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馆在社会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当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后,服务观众已经转化为科技馆的主要职能。现代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协调好免费开放后,主要工作职能不仅是如何搞好展览教育和研究展品,而且也要在服务观众上下攻夫。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观众及科学教育来进行,围绕为观众服务展开工作,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始终把服务观众放在中心位置上。
关键词:博物馆; 免票;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40-002
1.我省科技馆旧的运营模式及相关科技馆的现状
2008年5月4日,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从当日开始,江苏科技馆对本省公民实行免费开放的制度。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期盼已久的科技馆馆免票政策,是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科技普及化所迈出的一大步,同时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宽。这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事。
但是,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迅速实行,也给专业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经营管理压力,尤其是江苏科技馆作为全国首家科技类场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作为区别于文博类场馆的免费公共场馆,科技馆所走的每一步不仅是备受瞩目,同时该措施的出台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际博协执行局执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名誉理事长李象益教授曾表示,观众在科技馆玩的时间长,表明观众感兴趣、动手玩了,可能下次还会来。而国内包括江苏的科技场馆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这固然与人们的科普意识不强有关,但科技场馆自身也有值得检讨的地方,比如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科技馆开馆时展品投入分别只有1000万和2000万,这与江苏经济大省是不相称的,另外馆内都没有像样的餐厅,也缺休息室等可供人们放松休憩的地方,因而也妨碍人们长时间逗留 [1]。
进入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时代,门票免费的科技馆该如何发展?如何让科技馆成为公众的好"邻居",让科普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乃至科技馆如何生存下去,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以前科技馆的游客主要是旅行社的游客,现在,就要从售票观众转化到社会观众,我们的压力就更大。我们必须增加展品的可看性与趣味性,让观众看到他们想看的新奇的东西,突出科技馆的教育性和参与性。而且,也可考虑通过临时性展览会收费,用来支持馆际交流。与博物馆不同,科技馆为了吸引观众,就必须不断更新展品,这是一笔非常高的成本。一般来说,科技馆的展品每5年就要更新一轮,否则就难以保持吸引力。然而,资金匮乏却是制约科技馆发展的一大难题,全国很多科技馆就因为无法更新展品而门前冷落,只好出租场地或提高票价,陷入恶性循环。江苏省科技馆每年的运营成本要七八百万,但除了政府每年拨款400多万,门票收入100多万,其余的缺口必须自行解决。南京市科技馆每年运营成本为1400万,但科技馆去年开源节流,只花了400万,与门票收入勉强平衡。
江苏省科技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多渠道发展的方式,我们把江苏省少儿频道的演播室搬到了馆里,以扩大影响,并利用研发优势,参与各地场馆建设和制作展品。今年整修开馆后,省馆将对省内所有青少年团体免费开放,这意味着每年又少了1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但作为公益性单位,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南京市科技馆暂时还无法对青少年团体免费,开张前3年,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展品维护更新,明年起这笔钱有没有、有多少还是未知数。因为场馆大,每年水电费就超过300万元,为了省电费,馆里利用峰谷用电差价,在晚上把毗邻的花神湖的水抽上来制成冰,第二天再当冷气放出来。他们还准备在广场上办航模、空模比赛,搞拓展训练,以吸引人气,增加收入。
2.门票的减免对于公众的吸引力
5月18日是第32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变革和发展"。恰好今年4 月起,我国博物馆免费对观众开放,借着这股春风,我省科技馆也迈入免票的队伍。"如何让科技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变革和发展",更适合于放在这里来讨论。
当然,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只是中国更显日新月异而已,它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在一步步地加快。作为其中的细小一步,科技馆免费,也应被视为中国在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项工作上,和其他很多国家达成了共识。但正如今年3月在上海举行的全球博物馆高峰论坛上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免费并不意味着把博物馆的大门一开了之”。科技馆也一样,中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几年来舆论不断,以国外博物馆为例,要求博物馆对公众敞开大门。而担心免费大门一旦打开之后,带来的诸多问题令博物馆疲于招架,也成了国内各种参观场馆迟迟不能全面免费开放的最大理由。事实上,这样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后,两天迎来了10万余名参观者,很多参观者来自外地,馆内人满为患,各大报刊都有所报导。我们也和大屠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过交流,免费开放以来,人流量波动较大,起初设想的方案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只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分流。
3.免费的情况下科技馆建设与经营
我馆在收到通知后对公众免费开放,展厅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有很多观众打来电话咨询,团队预约也很繁忙,免费之后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效果明显。科技馆与博物馆还有些区别,文博类的展馆只要动眼,不要动手,然而科技馆则是希望观众能在操作中体验原理和快乐,而且还要有回头率,这是具体评判科技馆优劣的标准。作为一个科学普及的场所,它当然应该具备科学性,同时要给大家普及科学知识,要有知识性;当然还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那么科技馆除了要有科学性和知识性以外,它还要有趣味性,它要吸引观众,观众来了之后,不是像进其他的历史类、艺术类的博物馆一样,隔着冰冷冷的玻璃窗看里面的产品,而是要让科技馆的展品动起来,而且这些展品最好能同观众有一个互动,要让观众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来感受科学的趣味,感受科学的魅力,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并且了解世界前沿的科学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场馆,能留住人,但却给场馆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当然,科技馆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免票而停止前进的步伐,科技馆如果不创新,不求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报道消息的减少甚至消失,免费的科技馆也会因为失去新鲜感而重新又回到门庭冷落的境况中。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这些科技馆知名度太低,对参观者没有吸引力,二是由于资金、人员、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科技馆长期无力增加新展品,展览内容单一,形成了“有馆无藏”的状况,再加上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免费后“门易进”了,却“脸难看”起来。三是国人普遍缺乏“科技馆意识”,很多人去参观科技馆,都还是“赶集式思维”,把参观当作休闲娱乐甚至赚便宜凑热闹,失去了参观行为中感受科技、学习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核心价值。前两个原因通过有关方面的努力——如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服务意识,是可以得到改观的,第三个原因才是科技馆免费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让所有的科技馆都能够物尽其用,使其在科技大发展大繁荣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科技馆单方面就能实现的目标,什么时候,公众能够以冷静、理性的心态从科技馆中获取自己的知识信息需求了,那样,科技馆才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而现在,除了免费之外,科技馆并没有发生太大本质上的变化。
所以,科技馆免费开放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便是"博物馆的大门不能一开了之",未来中国的各种场馆,很有必要借鉴国外博物馆在免费之后的经验,把参观者当作刺激场馆进行创新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当作凭空增添的累赘和麻烦,把现代高科技更多、更恰当地结合于参观的内容中,而不是停步不止,让科技馆提前进入养老期,要强调观众和科技馆之间的交流,把科技馆的功能和定位重新界定,让科技馆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强势的发展,科技投入和知识的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将会得到良好的弥补,相信未来中国的众多博物馆、科技馆能够真正走入平民生活,成为生活中学习和进步的一个新课堂。
4.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科技馆发展之路
科技馆免门票开放是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机遇,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这两者是并存的。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仅仅是没有很好地把握,那也是失败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仔细考虑所有影响成败的细节问题,既然已经跨越了门票的鸿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做?其实需要思考的方面很多,比如说,怎么给这些无生命的展品赋予“生命”?怎么让科技馆的内部标识更加明显?怎么让科技馆的讲解工作更生动,而不机械等等。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跨越门票的鸿沟,留住我们的观众。
好政策好机遇我们赶上了,但是科技馆是非赢利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除此之外,我们更呼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国外社会捐赠和财团资助占相当比重,日本大企业甚至把科技馆当成了培养和争夺青少年人才的基地,但国内肯捐赠或联合办馆的企业则微乎其微,如何探索双赢的体制,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另外,对资助公益事业的企业减免税收也是很多国家采取的一种手段,这种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徐善衍.科技馆正发展成为公众科学中心《大中科技报》2005年6月20日
[2]王俏梅.关于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的思考《青年文学家》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