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期待

作者: 王 雁

摘要: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它是架构执教者专业提升的助推器,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营造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太浮,太虚,太空,缺真实,缺朴实,缺扎实。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公开课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少点花俏形式,多些实在指导;少点“效果意识”,多些目标意识;少点满堂颂扬,多些交流讨论;少点虚假承诺,多些教学智慧,才能让语文课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才能让听课的老师真正有所收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公开课;期待;真实;朴实;扎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67-002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教学艺术交流的有效方式。它是架构执教者专业提升的助推器,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营造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

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已缺少了老一辈教育家们那种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许多公开课听下来,有的让人感觉课堂流程过于顺利,没有任何的“突发事件”;有的让人感觉精彩至极,但回到自己的课堂仍然不知道怎么上课;有的让人感觉老师的表演很精彩,可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公开课后老师还得“课内的损失课外补”。那么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老师们心目中共同期待的呢?

一、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节公开课上的片断。

片断一:一位老师执教《一路花香》一课,在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挑水工的一段话时: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一段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把这段话读了一遍)

生:我知道了挑水工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我从“早知道”,“利用了他”看出来的。

师:你真聪明!

生: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了挑水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发现了破水罐的缺陷后,在小路的一边撒下了花种,这样他每天挑水就可以一边挑水,一边欣赏美丽的花儿,就不会累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挑水工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他没有直接告诉破水罐他的价值,而是引导他:“难道你没有注意吗?”挑水工的目的是让破水罐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都读懂了这段话,能读好吗?自己先准备准备。

……

片断二:一位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在讲解完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后:

师:同学们,飞天还有哪些形态?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下来。(学生每个人都动起笔来。大约两分钟)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壁画上的飞天,有的目光炯炯,凝视远方;有的优雅静坐,轻弹古筝……

生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傲然挺立,放声高歌;有的手握毛笔,挥毫泼墨……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还有谁说?

……

上述两个片断,学生的发言可谓太“精彩”了!在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一路花香》中挑水工说的话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通过学生一遍读,就能读出挑水工的睿智、热爱生活、循循善诱吗?三个学生的回答能代表全班学生都读懂吗?《莫高窟》中让学生想象飞天的其他形态时,两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就能写出那么优美、整齐的句式,是不是水平太高了?

公开课,是向公众开放的,但不能展现学生学习水平、学生思考过程、教师教学能力的公开课是不值得提倡的。现在一些年轻老师在上公开课前,害怕课堂上会冷场,害怕自己遇到“钉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课前先摸底,对相关学生渗透有关答案,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试问:这样的上课对提高自身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呢?再者,这样的公开课留给听课老师的是什么?老师们期待的是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遇到难题,老师该如何引导,才是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场景。所以,只有敢于直面学生的欠缺之处,敢于直面新鲜有趣的生成,敢于直面教学过程中意外的冷场,这样的公开课才有研究的价值,才是老师们共同期待的真实的公开课。

二、少点花俏形式,多些实在指导

如今的许多公开课越来越追求观赏性。执教老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一会儿让学生表演,一会儿又是做游戏。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一旦褪去这些豪华的外衣,还能留下多少精彩呢?去除这些华美的修饰和精美的点缀,我们的课堂还能剩下什么呢?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当运用、表演、合作、游戏等形式的点缀,有时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我们的课堂真的离不开这些花俏形式吗?面对这样热闹的课堂,许多老师更欣赏的还是教育艺术家们的那些返璞归真的“家常课”,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表演游戏。只有一本书,一枝粉笔,“道具”如此简单,但艺术家们课堂如一首诗,从容、自然、成熟,越品越有味。下面我们一同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断。

师:读书像登山,每读一遍,都要认认真真欣赏,看看文字中包含的感情;读书也像品茶,不要一口气喝完,要慢慢品味。

谁再来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这次你感受到哪些词让你感动?

生:重重的。

师:这说明天鹅击打冰面的力量很大。天鹅是美丽的,优雅的,可以比作少女、仙女,可这里把它比作什么?

生:(插嘴)石头。

师:(板书:石头)我们说,比喻要生动形象。把静的比作动的,把丑的比作美的,但这里比作石头。谁再来体验一下。

生:把它比作石头,可以说明老天鹅用尽全身力气。

师:也就是义无反顾,态度是坚决的,力量是巨大的。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老天鹅这种精神表现出来?

生:朗读。

师:他就像这只老天鹅,个儿特别大,读得特别好,一起来试一试。

从上面的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到薛老师的课没有花俏的形式,课堂上始终充满了亲切与诚恳,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却幽香缕缕,回味无穷。因此,让我们抛弃表面的热闹,关注公开课给予了学生什么,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公开家常课”。

三、少点“效果意识”,多些目标意识

这里的“效果意识”不是执教老师从整篇课文,整节课的目标出发,而是追求部分环节的出彩,追求的是精品教案的完成。

曾聆听过这样的两节公开课:

例1:一位老师执教《虎门销烟》:

师: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人们的喜悦心情。)

师:你能读出这种激动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在什么时候这么“跳哇,叫哇”?

(学生纷纷举手,谈日常生活中让自己激动的场面。)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一自然段。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吗?(出示画面)你们知道吸食鸦片的后果吗?(继续看画面)从1830年开始到1939年,中国有300000万人吸食鸦片,有100000000两白银流进外国商人的口

袋。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呢?让我们再次齐读第四自然段。

执教老师算是“煞费苦心”,层层深入,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鸦片是什么?鸦片有哪些危害?”这个问题应该是揭示课题时解决的问题。教者完全是为了指导朗读能出彩,忽视了对整篇课文的整体合理设计。

片断2:一位老师执教《轮椅上的霍金》,不顾学生重点语句的“团囵吞枣”,朗读上的“草草了事”,急于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将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全部实施完。

整节课的环节是实施下来了,可是达到本节课的目标了吗?学生从这节课又能收获什么呢?所以在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遇到“意外生成”时,我们应该解决难题,而不是弃生成于不顾,只顾一切按着自己预设的走。

因此,对于公开课,也是对于家常课来说,我们应从整体去把握文本,设计合理的教案,在课堂上,面对各种“生成”,灵活处理教案。一言以蔽之,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扎实,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少点满堂颂扬,多些交流讨论

现在的许多公开课上,“高帽子”是满天飞——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便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你说得很正确”,“不错”,“嗯,很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只要学生读书,同样给予高度的评价:“你读得真棒”,“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得这么好”。的确,课堂的评价需要激励,但学生对于这些唾手可得、人人可得的表扬会看重吗?整节课学生的体验、理解都是完全正确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表扬的魅力是无穷的。但过度的表扬、激励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薛法根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一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

师: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下来呢?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得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的。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湖面”,不,是“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来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了、明白了。谁还想来交流?

对于学生的回答,薛老师指出了学生所犯的错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迅速达到课堂效果。同样,在我们学生朗诵时,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这位同学读得怎样?好在哪儿?如果有不足,哪儿需要改进?这样交流讨论,往往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而且使课堂富有实效,远远比耶些“高帽子”有价值得多。

五、少点虚假承诺,多些教学智慧

一些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常随意地抛出承诺的“绣球”,这样学生上课状态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为达成目标推波助澜。但是课刚一结束,教师就把自己的承诺抛之脑后。

一位教师到某校借班上课,课前承诺学生:“同学们,只要你们课上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下了课老师奖励你们每人一本日记本。”学生听了,课上顿时来了精神。可下了课,当孩子们围着老师要日记本时,老师随口一句:“你们这节课表现糟糕极了,还要日记本呐?”孩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一位教师执教《秋游》一课时说:“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下了课一起去找一找,好吗?”学生们顿时欢呼雀跃。下了课,学生等着老师“一起”去找秋天,可教师却早忘了。

这些承诺的不兑现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消极影响,所以老师应该强化教学的责任感,精心磨砺课堂的细节,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避免敷衍言辞,避免“出口成谎”。

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期待着公开课能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展示教师朴实的教学风格,能展示扎扎实实的训练途径。我们共同期待着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公开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