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教育理论点亮语文教学实践之火
作者: 成高军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汲取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笔者认为一要“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即语文讲读要“生活化”。语文训练要“生活化”,语文教育要“生活化”。二要“给生活以教育”,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即日常生活“语文化”,校园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90-00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干和精华,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说,在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创导生活教育运动12年的实践以后,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解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又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新的启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常是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将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封闭在课堂之中,结果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生活阅历贫乏,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就必须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语文讲读“生活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近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就非常重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贴近,但在老教材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课文是过去的作品,有的课文写作的年代和所反映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很远。为了让学生整体感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在教学时就需要老师解说作品内容、介绍时代背景。而这种解说也必须找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如在教学《瓜棚夜话》这课时,现在的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万元户等这些词汇非常陌生,单是老师解说也难于体会。在课文引入部分,老师向学生罗列了收集到的有关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最新数据,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有了现代生活的比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2.语文训练“生活化”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高速传播发展的时代,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迅速捕捉、正确分析、及时输送信息,将变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知识巩固“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在未来的社会中,擅长交际、能言善辩、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在进行语文训练时,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就地取材,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汲取时代的“活水”。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网络……所透露的各种活生生的语文信息,中外名著、唐诗宋词、历史巨片……所反映的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无一不是极好的语文训练材料;歌舞晚会的节目串词、长江三峡的风光解说、“焦点访谈”的生活透视风格、赵忠祥的主持风采、崔永元的现场机智、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生动活泼的广告用语……无一不是极好的语文训练的范例。通过语文训练,努力缩短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3.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同时还具有人文性。语文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又体现其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应扣紧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更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给生活以教育”,让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1.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丰富的。除语文学习外,其他学科就有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各门课堂不仅有书,而且还要完成一定的作业,或书面的或口头的,这些都是学生运用语文的好机会,而这个运用语文的机会,恰恰又包含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另外,平时的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接待客人、问题讨论、阅读产品说明……都要和学语文用语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拓展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2.校园生活“语文化”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学自然应当充分施展自身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校园广阔的生活空间,并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出板报墙报,组织校园广播、定期不定期举行文娱演出、演讲比赛、读书节、艺术节,……学生在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既是在进行语文实践,又是建设校园文化;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语文能力,从而产生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社会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他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说,学生学好语文。是为了以后走上社会能够用好语文,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能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动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做到社会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要积极投身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杜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等,这类活动的参与,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汲取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丰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