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 一触即发

作者: 易 靖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更是如此。美术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谈到从三个方面激发培养学生兴趣,收到很好效果,这就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注意优化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激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05-091-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这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不断更新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显得十分重要。

1.从课题的改革来更新教学内容——小学美术教学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扩大艺术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技能型的课题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就从课题改革着手,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小学低年级基本形练习□△○的教学内容,以往的课题就是“画□△○形的物体”,这种缺乏情趣的课题当然让儿童难以提起兴趣。于是,我把课题改为“我的文具盒”。这种设计富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在画文具盒中的铅笔、橡皮时,把□△○的图形画得丰富多彩,完成的作业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文具盒”。由此可见,美术教学的课题设计要能直接引发学习兴趣。不但要教学步骤和方法,还要蕴含教材的思想性和教学性。

2.从操作的改进来更新教学内——美术教学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应力求逐步向新奇、简易、有趣、实效方向发展,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出现新面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如图案画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未摆脱专业化的影响,无非是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教学内容,操作比较单调枯燥,技能要求又较高,难以让学生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操作手段。如单独纹样采用一张纸先折、再画、最后翻,折叠后产生的折痕即是图案的骨架线,学生作画时降低了难度,折折翻翻能产生多种图形的变化,学生学来饶有趣味。用刻版、镂印的方法,使二方连续的花边可无限延伸,使学生感到连续的乐趣。

3.从教学的革新来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立最终要以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是研究教法的重要原则。而我们长期形成的“以像为准”的评估标准,使美术教学长期处于僵化的境地。为了能摆脱这种困境,我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去尝试的特点,在进行低年级人物写生课教学,采用化妆手段给模特贴上胡子,画上眉毛等,使原本学生熟悉的对象,经化妆后产生新鲜感,形象特征鲜明。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写生时兴趣盎然。如“睡觉的妈妈”、“镜中的我”等这种改进后的写生化教学,都是很富有新意的,在每张作品中可看到学生的活泼的、鲜明的个性。

新颖的教学内容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4.“放”——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手和嘴,使他们大胆想像,放手作画,各抒己见。以此来消除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知道画画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绘画的技能技巧,更在于如何发挥自己的丰富想像和创造能力。我经常让学生制作版画,即先用秃笔在吹塑纸上勾勒各种图案,然后让学生再用水粉颜料在上面涂上各种色彩,最后用素描纸蒙在用颜色的一面进行拓印,这种游戏式的画画,使每个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积极投入,全心参与,得到很好的切身体验。

5.“改”——就是将单纯传授知识,注重技能的“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以诱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积极思维为主要手段,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表达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环境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随之熄灭。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我采用的方法是经常展示学生作品。不光在课内进行,在课外也随时随地地进行。在校园醒目之处和教室的墙面上,展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门厅的橱窗内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的优秀作品,以此来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我还让学生共同策划,分工实施绘制大型的集体画。通过画画、观画,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这种以学生创作的艺术品为传播媒介,使个体与群体,艺术与生活,环境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保持了学生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深化了美术教学改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