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儿童朗读兴趣的培养
作者: 张允芝摘要: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针对儿童好奇心的特点提出问题,激发朗读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易于接受形象感染,电化教学手段正适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易于被他们接受。
关键词:针对儿童好奇心的特点提出问题;激发朗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92-0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思想、方法和要求进入全新的领域。新课改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要求老师和学生重新定位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标准,不断创新和探索,用主动科学的方法去施教和学习,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现行的教学体制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等多方面的矛盾也越发凸显出来。如何全面科学地普及推广新课程,已成为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低年级儿童朗读的教学水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朗读是低年级儿童由口头语言进入书面语言的过度。儿童经过一二年级将文字变为声音的朗读练习,可以逐渐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技能,掌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技巧。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朗读教学。要搞好朗读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性?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
针对儿童好奇心的特点提出问题,激发朗读兴趣。小学生求知欲强,遇事爱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我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经常精心设计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求答案,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世界真美呀》一课时,当小鸡急切地走出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一幅美丽的图画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了,也在课堂中唤起了学生原有生活的积累。活动内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式。总是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内化和构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必须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运用、规范、提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个美丽的、熟悉的世界,正是内化、拓展课文语言啊!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红艳艳的、金灿灿的、黑压压的……一个更绚丽的世界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是在感受世界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积累、运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最终让我们看到的是课堂活了,孩子们乐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把“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师生的评议,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的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易于接受形象感染,电化教学手段正适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易于被他们接受。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激情导入)春天到了,南京梅花山上的梅花开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成了花的海洋。红的似火,白的胜雪,粉的若霞,风姿楚楚,摇曳生姿,争香斗艳。你喜欢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去旅游吧!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读了第一句,知道梅花是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开放的。那时候,盛开的花很少,人们觉得梅花特别漂亮;我读到“满山的晶莹透亮”,觉得梅花像玉那样透明的,闪着亮晶晶的光;我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像闻到了梅花的香味,我读了第三句,闻到了梅花很淡的,令人舒服的香味,梅花就开放了。我好像看到整座山上都是梅花。梅花很多很多,美极了!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多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啊!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有人说“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
低年级的儿童爱唱、爱跳、爱表演,进取心强。因此,凡是遇到可以分角色朗读的课文,我就让他们表演朗读。有的课文可以表演,就教会几个动作,就教会他们进行表演。有时,我还把他们的节目录音,再放给他们听。当听到自己的录音时真是兴高采烈,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我还在课外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读会、朗读表演等活动。这样,学生朗读的兴趣就越来越高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播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殿堂。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我充分感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从而增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信心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多给他们读的机会,使之受到锻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低年级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抓好小学朗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