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练宏俊摘 要:和谐教育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将“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融为一体,使教育过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 学生观; 协同教学观;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40-001
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追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和谐,其次要求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要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体育和谐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自主锻炼,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一,坚信每位学生都有体育学习的潜能和愿望,哪怕是身有残疾。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老师要自信,更要给学生自信,让老师积极的期许,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终而形成学习能力。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你关注的目光,是学生心中的太阳。哪怕是一点点亮光,也足以明亮。”在日常教学中,我用亲切的目光关注我的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深信我的关注将会成为学生热爱我的前提,也必将促进其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心理学表明,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这给我处理与学生的交往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自己仅扮演一个促进者、引路人的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教育因素中最为核心的两个因素。师生关系的融洽,学生与教师交流将会变得畅通无阻,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会产生共鸣,使其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教学时,我采用“用真心换人心”的方法,用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关注、理解、支持、帮助、信任来换取学生对自己及体育教学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在和睦、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达到掌握运动技术,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树立协同教学观,创设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
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包括和谐的物理环境(场地、器材、教学内容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体育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其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处理和协调好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使其产生最大效能,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力争从创设和谐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两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在和谐物理环境的创设中,我协同其他的体育老师,积极创建校园体育文化:从体育场地的安排、体育器械的设置,到体育橱窗的设计;从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和安排,到教学方法的确定和实施。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上,我以身示范,不但搞好与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关系、与领导的合作支持关系、与其他学科老师的理解帮助关系、与学生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而且还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想他们所想,虑他们所虑,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看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创设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使学生沐浴其中,汲取各方面的教育养分,从而不断充实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索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中不和谐因素
第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主观愿望不和谐。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是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体魄,养成遵纪守规的习惯。这与某些学生把体育课当作娱乐课、玩耍课的想法是相悖的。针对这种现象,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贯彻体育课堂常规,从学生的着装、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直至每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通过常抓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严谨、朴实、认真、踏实、勤奋、刻苦、不畏艰难的作风,从而达到体育学习的目的——既让学生锻炼好了身体,又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品质。
第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体育学习评价目标不和谐。现行的体育评价,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个体不同的学生。比如说:初二年级的女子800m跑,六十分成绩的要求必须是在四分零五秒以内跑完,这一标准对于那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而言,那是举手之劳,而对于那些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即便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也是不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质性评价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第三,体育教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和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改革体育项目的设置,让学生根据个性爱好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并力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总之,在体育教学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改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体育氛围等,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其终身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