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 季 航摘 要: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99-001
体育课有其独特之处,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户外进行体能练习,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更应实时地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启发智力,而且可以育德。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具有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生动活泼,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内外兼修的形成。
一、体育教育的育德职能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这是所有教育家高度重视的,也是被教育实践所充分证明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其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有效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学生体育的能力,进行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的。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课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适合儿童和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能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并在体育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各种运动项目,有的要求速度,有的要求耐力,有的讲究身体的协调性,有的需要整体的配合,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体育活动竞争性强,凡是比赛都要有冠亚军的角逐,努力拼搏,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
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还能给青少年儿童带来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有助于自信心的增强。在“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口号鼓舞下,广大学生通过身体锻炼,运动训练,不断受到不怕挫折勇于拼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建立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指进行正常体育课教学所需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有重要意义。
体育课的课堂常规通常有:要穿有利于运动的轻便服装和轻便运动鞋上课;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围巾等;不装带有妨碍运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预备响铃后,全体力争向老师行注目礼,体育委员向老师报告人数等,养成自觉科学的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课堂常规的实施,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都有重要作用。
3.结合教材特点,实施进行思想教育
就体育教材而言,有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强,有的则不很明显,这就要求老师能结合不同教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教育。教材一般有较强的思想性。诸如在讲述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体育的意义和任务;都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并用实践中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容易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的体育游戏教材,有主题、有情节、有严格的规则,教育因素很强。教师通过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维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物、自觉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教育等。
4.严密组织教法
利用可行的组织和教法措施积极配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对学生有广泛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课前的动员及准备工作和课后的总结,能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整队和队形调动,能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的习惯;场地器材的布置和器材归还,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体操练习中相互保护和帮助,可以培养团结友爱和责任心。把思想教育和课的组织教法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课的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本身,对学生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5.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作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乐于助人品行的塑造,同时还能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言行衣着、思想面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要耐心地做工作,防止简单粗暴,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还要实事求是,讲求教育的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创新地、科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身体锻炼活动中,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