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的定位
作者: 董 凡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00-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那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好角色定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做好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给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向“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三、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四、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其次,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五、注重教师素养
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人来操作,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回顾我们启动新课程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灌输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培训过程来看,虽然抓得紧、开得足,但是由于体制、资金、条件等原因,不能不说走了许多过场。另外一个严重的失误,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教学理论与实践》
[3]《新课改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