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 苑健斌 尹景瑞 许 滢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已开始步入“汽车社会”。由于国内汽车需求量的迅猛增长和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汽车产业;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148-001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轨迹

1.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53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形成与进步是从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开始的。在苏联的技术支持下,当时中国在长春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从此走出了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这一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在重型卡车方面。1956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了第一批解放卡车,其整备重量为3.9吨,发动机排量为5.5升。但是直到1980年前后,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了近40年。

2.合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共同选择了一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的道路。以1985年3月上汽与德国大众合资成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开始了20年的汽车产业资本合作的探索。这种合作在轿车领域是全方位的,继大众之后,通用、福特、本田、丰田、日产、奔驰、宝马、现代等跨国汽车集团各自在中国找到合资伙伴,纷纷落户国内。到2002年随着东风日产、一汽丰田等全面合资,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引进了1000多项整车、零部件的工艺和开发技术,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满足了国内汽车市场95%以上的需求。合资模式使汽车生产能力迅速增长。然而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展缓慢,多数企业至今未形成基本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3.加速发展阶段

加入WTO随后的几年是中国轿车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由于政府降低了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外资和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汽车产业。于是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汽车企业的活力日益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进一步深化。尤其在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开发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绩。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在总体设计、控制系统、车辆管理、专用电机、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试产了多种样车,其中高性能蓄电池车已在部分城市进行了试运行。

二、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1.核心技术缺乏自主产权

虽然目前中国汽车企业能够开发设计某些轿车车身,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但仍不具备较高水平的、成熟的整车开发能力,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平台。变速箱、发动机和整车设计是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

2.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从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情况看,中国汽车企业的专利类型以实用新型为主,实用新型约占其各类专利申请总量的50%,说明他们的突破主要在提高生产质量和工艺创新方面。

3.汽车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较低

汽车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反映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发现,国产汽车质量利用系数较低,平均质量比国外同类型车低10%~20%,油耗指标高10%~50%,排放污染程度更是高出数倍,无故障运行保证期仅约是国外的六分之一,经济使用寿命一般只是国外的一半。

4.技术更新速度较慢

我国企业技术更新人均装备率普遍较落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与美国、日本两国在人均装备率方面的差距为12~13倍,但目前这一差距已达到15~17倍。但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汽车产业的投入却是他们的8~10倍。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设备更新上的巨大投入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他重要生产要素的效率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1.增加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开发,提高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研发投入体系,建立和健全新型的技术研发投入体制,逐渐形成产品研发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产业共性技术以科研院所、政府、企业联合投入的自主研发投入体制,进而增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应该加紧健全市场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规范市场的行为准则,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对技术学习和创新的需求真正能够反馈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政府以裁判者、协调者的身份,为企业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3.完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

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国家科研机构为骨干、高等院校为生力军的官产学研科技创新网络。他们之间通过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创新体系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和促进,不断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优化专业技术服务供给,进而提高产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效率。

4.建立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健全和完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组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改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推动产业整体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目标、不同功能的政策,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保证技术创新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J].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5

[2]中国汽车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晓波.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6-1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