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作品《新雨后》的演奏与教学
作者: 董海燕摘 要:通过这首作品的分析,对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汪立三; 《新雨后》; 创作特征; 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112-001
演奏与教学分析
一、曲式结构
全曲是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 bB羽调式 行板
乐曲结构简洁、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借鉴古老的欧洲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同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神韵相结合,具有复调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第一段(1—27小节)利用复调的对位手法创作而成。卡农式的支声复调形式贯穿其中,bB羽调式。
第二段 (28—44小节),单一的主题描绘出小雨滴滴答答的连续不断的场景,右手是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主题在左手以三、四、五度和声音程的形式呈示出来。继续保持bB为主音的羽调式。
第三段(45—63小节)是由第一段主题变化而来,主旋律由高音区转到低音区,左右手交替演奏,并在不同调式的主音上进行变化。力度记号由第一段的mp转变成ff.。乐段开始的三连音节奏用激烈的强音奏出,变化的、不完整的主题通过节奏音型的多变,达到了全曲的高潮。在54小节出现rall的表情记号,随着速度放慢,逐渐减弱,情绪缓和下来。第57小节主题回到了主调,在低音区呈现,力度渐弱至pp,在高音区结束,令人回味。
曲式图如下:
二、主要技术课题及其弹奏法
1.声音的歌唱性和乐句
歌唱性的弹奏也就是采用连音的弹奏方法,要注意弹奏力量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通过肩膀、手臂、手腕和手指把力量传递到指尖落到琴键上,控制好触键的力度和速度,做到融会贯通、有的放矢。
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应把握乐句的韵律和气息。内心要有歌唱的感觉,在歌唱中体会乐句的倾向起伏,把句头、句尾、高点、分句都做好,以体现乐句的完整性。
2.快速的小连音
快速的小连音的奏法:手腕自然放松,手掌关节抓住控制好,各手指积极地做好准备,轻快敏捷地触键,以每小节为一单位,随着旋律的起伏,用手腕自如地带动指尖轻巧而快速的弹奏。
3.踏板
使用右踏板,依据左手的和声进行,采用切分踏板,以连接旋律与和声为依据,充分体现音乐旋律之美。
三、演奏特征及教学要点
乐曲音乐情境表现为:新雨后,植物冒出新芽,清新、潮湿的空气沁人心脾。五声调性风格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1.第一段:主题旋律以卡农式支声复调形式在双手交替出现,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双手触键力度,掌关节支撑好,运用掌关节的连续动作来保持音乐的连贯性。三个声部表现要有层次感,触键音色要有对比,分句要清晰,节拍要准确,中声部的保持音要弹够拍子。利用复调的对位手法创作而成。低音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来描绘音乐情境。卡农式的支声复调形式贯穿其中。(A段)1—19小节,由一个九小节的乐段和一次变化反复构成。10—19小节是前乐段的变化反复,第一乐句在左手声部呈示主题,右手以对位化的和声与之呼应,第二乐句又返回右手的高声部演奏主题。20—27小节是连接过渡部分,由第一段的主题材料演化而来,左右手在和声基础上再次构成局部模仿式的对位,顺利的引入到B段。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双手触键力度,运用掌关节的连续动作来保持音乐的连贯性,用内心歌唱的感觉来体现乐句的完整,注意节拍的变化。
2.第二段:主题出现在左手,双音弹奏要整齐,运用大连线来保持乐句的完整。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小连音的奏法轻快地奏出,触键要干净、利落。是28—44小节,单一的主题描绘出小雨滴滴答答的连续不断的场景。右手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用小连音的奏法轻快地奏出,触键要干净、利落。主题在左手以三、四、五度和声音程的形式呈示出来,共有三个乐句构成(5+4+5),继续保持bB为主音的羽调式。弹奏过程中,双音的弹奏要整齐,确定合理的指法以确保双音弹奏的连贯性。在注意大连线的同时,要体现出三个大的乐句,强调音乐长线条的歌唱,气息悠长。
3.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主题,加以变化,由高音符号变成低音谱号,力度记号由第一段的mp转变成ff,对第一段进行了变化再现,对第一段的主题进行了左右手交替演奏,并在不同的宫系统的主音上进行变化再现;演奏时要注意左右手的力度平衡和主题的突出。在第55小节bB音的持续背景上,中间声部通过对主题的进一步再现,在pp的力度中结束全曲,调式回归到最开始的bB羽调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12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