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彭丽媛的歌剧演唱艺术

作者: 温彩玲 王玉静

摘 要:歌剧是一种集声乐、器乐、戏曲、话剧、舞蹈于一体的大型艺术体裁。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演员的歌唱来表演剧情,塑造人物。本文以彭丽媛主演的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中的经典唱段为例,分别从歌剧作品唱腔的戏曲元素、演唱技巧的恰当运用两方面去分析彭丽媛的演唱特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彭丽媛的歌唱艺术魅力。

关键词:彭丽媛; 歌剧; 歌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131-001

歌剧在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的音乐家们在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的同时,吸收并借鉴了中国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有益经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如歌剧《白毛女》《江姐》《党的女儿》等等,这些作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歌剧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更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作品唱腔的戏曲元素

在歌剧《白毛女》的艺术创作中,作曲家不仅吸取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并且还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性的对说唱、戏曲等民间音调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例如刻画喜儿基本性格的主导主题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基础的,但是,在歌剧里作者根据喜儿本身性格发展的需要,在她的唱腔中又融入了近似秦腔哭音和河北梆子的高亢悲愤的音调。

歌剧《党的女儿》在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吸收、借鉴方面,选用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的音乐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我国的民间音调。作曲家按照创作的要求和风格的需要,采用大民族的观念将各种民间音乐语言加以融合,将委婉细腻的江西民歌音调和气势宏伟的山西蒲剧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富有个性化音乐语言的“坐北朝南”式的音乐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二、演唱技巧的恰当运用

为了使声音形象更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彭丽媛从塑造的不同角色出发,在遵守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演唱原则的同时,还借鉴西洋美声的呼吸发声方法,使声音形象更贴近表演的人物。

1.精到的咬字吐字

歌唱中的咬字发音是一个复杂的唇、舌、齿、喉等协调配合来完成吐字行音、归韵收声的运动全过程。在歌剧演唱中,彭丽媛能够从情出发,通过二度创作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以她首演的歌剧《党的女儿》中的经典唱段《血里火里又还魂》中的开头第一句“昏昏天,沉沉地”中的“天”为例,“天”字的字头是声母t,属于舌尖音,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离开,同时有显著的气流从中挤擦破阻而出,彭丽媛运用“喷口”吐出字头之后,便向韵母i和鼻韵母an过渡,ian是这一字音中时值比较长,也是最能发挥声音共鸣使声音响亮的部分。其中的i为过渡介母,辅音韵尾an即可看作是字腹的延长,又是字尾。从声母t经过介母i运行到带声韵母an过程中,彭丽媛迅速调整好由闭口到开口的口腔开合,也及时调整了口咽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位置,然后向“言前”辙归韵,最后依靠气息的支持和控制收声。从字头的吐出到字尾的收声,她控制得极好,音量由弱到强再到弱,时值两头短、中间长,音素与音素的衔接非常连贯、完整,天字交待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且有韵律感。彭丽媛在唱一些重点字时还多次运用了“喷口”的吐字方法,比如: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中的“闪电哪,快撕开黑云头,响雷呀,你劈开那天河口,你可知道……演唱中的黑云头的“头”,天河口的“口”,万重仇的“仇字”等,彭丽媛都有意识地在舌尖、上腭和嘴唇上刻以重力,使每个字都带有沉重感而有力地喷出,不仅字唱得结实清晰,感情运用也极富效果。

2.绝妙的润饰加工

为了使歌唱语言进一步形象化,彭丽媛充分依据歌词语言的语调、语气、语势对字音进行装饰,以强化旋律进行的上下起伏。歌剧《白毛女》中的开场曲《北风吹·扎红头绳》是女主角喜儿的音乐主题。音乐表现了喜儿天真纯朴的性格。旋律开始在中音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彭丽媛在演唱时,声音甜美清澈,基本保持松弛、流畅、平稳的歌唱状态,拖腔的运用自然连贯,如“吹”“飘”“到”字都很有韵味,很好地表达了喜儿迎接新年和爹爹用扯回来的红头绳给她扎起来的欢愉。在演唱《恨是高山仇是海》时,彭丽媛通过绝妙的润腔技巧把人物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歌曲一开始起唱的“恨是高山仇是海”便是一个高起高唱尾音拖长的甩腔,曲调突出的不稳定音“4”,渲染着愤怒的气氛。彭丽媛在运用喷口把“海”字声满气足的吐出后,为使拖腔委婉而有意控制声音力度,从而慢起渐快地把最后一个音甩了出去。接着,“雷暴雨翻天我又来”的“来”字先在高音上盘旋,随后缓缓下行,在深呼吸的支持下,彭丽媛先收后放,在连续不断的长腔中安排一个类似抽泣的小气口,造成气断声不断的效果,而到最后一拍饱满地收住时,气息还在延续,使听众从歌声中看到了喜儿的无限哀怨和满腔愤怒,塑造了一个苦难、倔强、不向命运屈服的喜儿形象。

彭丽媛的歌剧演唱刚柔并济,润腔、行腔婉转柔韧,表演端庄大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金铁霖.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彭丽媛音乐会之后.《人民音乐》,1991年.第一期

[2]段岭.评彭丽媛的声乐艺术.《人民音乐》2007年第三期

[3]陈大鹏.一枝争奇斗艳的杜鹃花——记歌剧《党的女儿》主演彭丽媛.《中国戏曲》1992年第二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