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引向生活

作者: 袁 琴

摘要:时人生的思考,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立足于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将会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课堂;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11-001

《人生》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生命的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本文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一、教学目标

1 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3 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过程

1 朗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落实如下词语:瞻望、攫取、臆测、馈赠、停滞、乐此不疲

2 朗读要体味作者的感受,画出语段中作者感悟性的句子,体味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悟。

3 理清思路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5—6):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 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3: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2 教师总结

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3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同学们表达见解生:这篇文章按描写的场面分为四个部分。

这篇文章探讨人的生命本质的问题,是关于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文章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四种情景。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把人生比作攀高塔。

这篇文章让我们揣摩人生的意义,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课文从“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及让人类过得有意义的志向,读后值得我们欣赏品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师: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个人补充几个例子。生:挖掘坑道的人是指从事研究工作,进行抽象的脑力劳动的人。如:陈景润、爱迪生等。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是指军事家和政治家等。如:秦始皇、成吉思汗等,在工场劳作的人是指技术工人、设计师和发明家等。如:瓦特等。

师: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生: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师: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四、拓展延伸

1 联系实际,参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2 续写第四、第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3 佳作展示一:人生是一幅美丽的画,勤奋的人,以心血为纸。以汗水为笔;用时间勾勒,用智慧渲染。人生路上坚实的脚印,就是用心血汗水、时间智慧画出的一幅幅绚丽的丹青。

佳作展示二:这里还有一方凝重的田园。人们春耕夏耘,汗滴下土,秋收冬藏、沧桑几度,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五、教学反思

对人生的思考,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立足于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效果较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开头用生活利用已学课文导入,取得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效果。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享受知识,享受人生。力避空洞的训诫,在现实的情境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结尾的练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想象人生像什么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学生做到了联系生活,有理有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