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

作者: 高国民 周 俊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追求有效的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依赖于学生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习有效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是低效或高效。

关键词:实际;问题;设计教学;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21-002

为破题之需,首先界定一下学习与教学这两个概念。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相对持久的变化,往往体现为认知完善、道德提升、身体强健、交往和谐与个性独特等进步过程;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学习是内部过程,教学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基于此,笔者立论: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

怎样才能有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我要教给学生些什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想学什么?”——学生想要学些什么。

这是上课伊始两种不同的声音,绝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了第一种的“主动出击”,那也就意味着学生节节课的被动接受。学生的真正需要理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一、从“授之以鱼”走向“授以渔识”——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本质实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明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以及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者,教师角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定位上,教师要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教师要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更“授以渔识”,唤醒学生的情感、主动捕鱼的意识,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重培育正确的情感与态度。

为学生的有效学习系统设计教学0

二、从“师本”走向“生本”——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预设教学时,教师目光应前移,从以教师为本位走向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于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然。

三、从“知本”走向“智本”——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们满怀兴奋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就在旁观者的面前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事实是上课之前,这个班内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了新课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因为上节课布置过预习了)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类似的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固有认识的实际差距,他们只是从新知识出发,从新课所要传递的概念出发。现实的课堂中亦有许多假合作学习、假活动表演的现象,新型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更多地质疑,更多地体验与尝试,更多地探究与发现,流于形式、作秀式的教学是肤浅而费时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应从以“知识本位”走向“智慧本位”,注重实效。

四、从单一走向多元——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适切学习方式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提供给学生适合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学习碰到障碍时,有的学生喜欢问老师,以求快速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情愿自己多想一会儿,或者通过查询、讨论来求得解决;还有的学生则要求暂时放松一下,让纷繁混乱的思绪稍稍平静一点以求得直觉的帮助。所以,要努力给学生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方法。当然,在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加上学习进度与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似乎难以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除了旧有的“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的方式以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体验中学”“创造中学”等等。怎样系统设计教学

系统设计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模式,所包括的程序(步骤、环节等)也不尽相同。不过,最重要最简明的程序还是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的一个意思:你想到哪里去?你怎样到那里去?你是否到了那里?换句话说,目标(任务)、策略(活动、方法、媒体)与评估相适配,这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所谓程序,也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这一理念落实于教学预设也就是:①引领学生到哪里去?这涉及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评估标准与手段。②如何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即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③学生有没有到达那里?评估预期目标的有效达成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赫尔巴特根据统觉论提出了“五段教学法”,苏联的凯洛夫则提出六段教学过程,而加涅根据学习的阶段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九个阶段。如图。

以加涅的研究为例,观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课堂环节设计的大体内容应是:激趣导入;出示目标;复习旧知,建立联系;新授;及时评价;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现实的语文课堂也大体是如此建构的。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之上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发生机制了解基础上的。加涅的研究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架构提供了学习论基础。如上课伊始的

导入,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接受;第二步“示标”,是在“告知学习者目标”,让其产生预期;检查预习或复习是在“刺激回忆先前的学习”,让学生把知识提取到工作记忆中;接下来的就是新授,如呈现刺激,让其选择性知觉;课堂教学中的范例教学就是提供学习指导,让其进行语义编码;教师的及时评价就是提供反馈,让其强化;接下来的巩固练习就是提取和强化,最后的拓展延伸和小结全课,其目的在于促进保持和迁移,实现提取并概括化。从这里我们明白教学流程设计的大框架、模式业已固定,因为这符合一般认知规律,只有新的学习理论产生,才会产生新变革。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探讨其中各环节的精细化操作,以实现它的有效和高效性。这样再回过头审视我们频繁更迭的教改也就不足为奇了,相信它们都是在一定学习理论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的顺势而进,我也相信每一次教改都有一定的意义,都是一种点滴的进步,毕竟它们在与时俱进。

当然,加涅认为,这些阶段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当学习者已经实现了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时,教学可以跳跃进行。可见在大框架之下,课堂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更注重个别化的学习。

尊重学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就拿德国的课堂教学来看,在德国,教科书并非作为一个核心材料使用,仅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来使用的。历史老师会让中学生看很多图片,读很多一手资料,比如,读俾斯麦首相所作的发言,和他的对手的发言,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来。课堂里就有很多的辩论,学生和老师之间也有辩论。教科书的撰写留有很多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学校的考试,也不是要学生依据教科书来作答,而往往是要学生,比如说,就某一个历史人物的谈话,意即原典,来进行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希望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我们的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增益亍课外”。

教学设计应有“留白”

我们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系统地去设计教学也并非在各环节上做到滴水不漏。作为构想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主要规划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也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应该保留选择,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实际;教学设计应该允许改变,允许不完成,允许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预先“留白”,以期应对学生的临场生成。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设计不再神圣,教学计划也不再神圣,它们都可以因学生的发展实际需要而加以改变。

我们的教师只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多换位思考,注重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那样我们设计出来的教学必然也是有效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