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性阅读中“质疑”的探究

作者: 朱超胜

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阅读的阐释,论述质疑在探究性阅读中的作用:获得源泉,催化思考,引领个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30-00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些话明确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其核心是质疑,即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质疑在探究性阅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确定性的需要,它驱使人们追求那些现实还不能解决需要进行探究查明真相的问题,并使人们产生不同强度的行为,行为可持续到问题的解决,直到出现新的问题。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现了问题,或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他们置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形成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再次进入文本。“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自己阅读品味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真切地表现出来。他们主动求索、探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成为文本意义的生成者。质疑是学生探究的源泉。

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自己已有的视界出发,进入文本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文本的新视界,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或与众不同的看法,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突破陈旧的观点或个人不合理的解答,创造性地生成新颖的观点。依据文本质疑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南针、助推器、脚手架,促进学生充分地与文本直接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质疑探究的过程就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

由此可见,质疑在探究性阅读中就成了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且能催化思考,引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质疑

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常常自己向自己提问。一般表现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

1 可以从文章内容角度质疑

疑在主旨。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是有所指向的。人们阅读文章总是对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因此就文章主旨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具有较强针对性、集中性,能起到导向的作用。在倡导文本多元化解读的今天,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主旨质疑,引导学生为完成阅读目标而深入加工信息,使信息加工更加有效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解读的必然,有些文章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又何必禁锢学生的思维,死死固守自己的解读?

疑在文眼。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引导学生从文眼质疑,就是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如何抓住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如阅读《行道树》,宜引导学生理解“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样从文眼人手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2 可以从文章写法角度质疑

疑在反复处。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于文章反复处质疑往往能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阅读《黄河颂》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啊,黄河”间隔反复及“像你一样伟大坚强”直接反复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思考辨析就能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疑在反常处。所谓反常是指和常规常情相背离之处。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比如无须写出的却偏要写出,似应写出的却有意略去不写,一般应这样写却那样写,进而产生疑问,理解作者的精心安排及深刻含义。比如《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中就可引导学生质疑:文中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同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从而理解“山路漫歌”的写作特色在于以景衬人,至此作者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质疑

这种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文章再作思考。一般表现为:×××结果如何?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法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作哪些改动?等等。以《故乡》为例,学生在教师列的习题中思考:A替小说中的“我”写日记,把握全文总体结构(我回老乡住了几天,天气如何?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了哪些事?),B给闰土编小传,全面感知课文(闰土的一生经历如何?怎样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c写闰土生活状况的分析报告,作理性分析(造成闰土生活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封建等级观念的?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这种引导使学生把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升华转换为充满个性、充满理性思辨的文章。给记叙性文章编写续集,也是其质疑方式之一。《喂,出来》结尾写到“随着一声奇怪的叫声,一块小石头从天而降”,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留给学生大片想象的质疑空间: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接下来还有可能发生什么?要求学生予以补叙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探究性阅读中的质疑方法还有很多。在质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敢问,是前提;爱问,是关键,善问,是核心;在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解决发展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缩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