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者: 陈 刚摘要:中小学生的作文,应立足于运用书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写。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52-001
长期以来,如何让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费力不少,收效甚微。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努力地寻找和探究这方面的问题。从我平时的了解,一部分老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作文教学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仍然重复着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再批改;另一些老师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形式性。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病根”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去实践。我认为,学生写作的兴趣没有得到激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让学生用心去说话,这是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教师们在指导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提到一些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什么“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时代精神”等等之类的认识,但他们却忽视了这些道理应属于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而中小学生的作文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不同。我认为,中小学生的作文,应立足于运用书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写。
为了充分唤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我进行了如下的试行办法:
一、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三、用好的文章引导他们
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爱成为他们写作的背景
作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关爱。为了让我的学生能在作文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文笔,让他们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健康向上的成长,我不但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我要求自己在课外做他们的益友,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一起玩乐。我经常引导他们大胆地探讨一些他们想说又不好轻易开口的、又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未来自己最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学生如何避免误人早恋?怎么和爸爸妈妈交流?如何对待时髦等等之类的话题,用真情和真心去疏导他们,帮助他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欢乐和不快,和他们一起探讨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不但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而且也让他们找到了写作的方向和源泉。
五、让大自然成为他们的作文第二课堂
作文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是很不够的,广阔的社会更能够给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养料。所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绮丽风光、壮丽山河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观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刻苦求知的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把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多去观察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把自己所看到的美丽景观、感人的事件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和人文风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我经常抽空让他们的家长带他们一起去游历一些比较美丽的地方,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但陪他们一起玩,还指导他们如何去观察景物,如何去把握最能体现景物神韵的地方。这种实地观察的方法比起枯燥的讲解要生动得多,鲜活得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这些,我和学生成了相互学习、相互信赖的伙伴,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从而为我们有一个和谐、平等、充满求知、充满竞争的作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有了优美的基调,他们笔下的文字也愈发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