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学科听课

作者: 汪洪佐

摘要:教师要更新观念,跳出题海,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要扩大知识面,扩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跨学科;听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53-0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一些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环境、能源、材料等综合学科也相继出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设了综合理科课程,着手培养综合型人才。我国高考中学生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是在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二十几年的探索中孕育而生的,也是对科技高速发展的积极响应。自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3+X”高考模式已从广东演绎到山西、吉林、江苏和浙江等省,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贵州省从2002年首次实行理科综合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了。在这八年的化学教学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比以前高多了。化学老师不但要精通化学专业知识,还要知道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生物知识。只有这样,老师上课才能给学生讲透彻。比如说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就涉及物理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讲解也涉及物理的电学知识;糖类蛋白质涉及一部分生物知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每当讲到这种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题和正课时,如果老师知道这些相关学科知识,那你就讲得透彻和生动,学生听起来就精神,理解起来也容易。理科综合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基础性就是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教师要更新观念,跳出题海,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要扩大知识面,扩充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夯实基础、善于综合、学会探索,以适应“3+综合”高考的新要求。

教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恶补是必需的,跨学科听课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听不同科目的课,可以跨学科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听课往往还和评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教研的有机部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其善者,从之,见其不善,而内省(大意)。文科听听理科的课,他们严谨的、紧凑的、环环相扣的课堂布局,学生极其投入的状态,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英语课上反复的练习,学生积极的参与,也许这些不能完全照搬,毕竟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也许会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跨学科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校本教研的需要。一方面,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要求实施跨学科教研,与“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相适应,校本教研必然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由以单一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固有模式向跨学科模式过渡。另一方面,“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两极分化也呼唤跨学科教研的开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听课既是教研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听课,教师可以进行业务交流、切磋、互动。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听别人上课,有些学校还规定听课不少于N节,有些教研组不过十几个人,有的更少。有时,为了要凑齐本专业的课,重复听一些老师的课或者到邻近学校去听。其实,听课并没有要求教师一定要听本专业的课。实际上,听听其他学科的课,好处很多。

跨学科听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不同的学科,由于其课程特点的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就不可能都一样。教师跳出自己学科教学的圈子,听一听、看一看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不仅能重温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还可以映照出本学科教学思维的局限,看清“庐山真面目”,从而拓展自己的教学思维。再说,还可以看看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进一步了解学生。例如,听语文课,感受到的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与美感,这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听音乐课,我感受到的是教学中灵动激越的氛围,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提高了我的课堂表现力;听科学课,我感受到的是实验中直观形象的演示,充满严谨与智慧,这提高了我的教学严谨性。在不断的跨学科听课中,我的教学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在跨学科听评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1)由于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把握不准、不透,所以有时存在评不对题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评课时怕评不到点子上会被其他教师耻笑,因此发言不积极,导致互动评课氛围不浓厚。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时,先提前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然后确定带着哪些问题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问自己:如果是自己上这堂课,这个环节会如何处理?与授课教师相比,哪种处理方式更好?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在深入比较之后,听课教师对这堂课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在评课时就不会言之无物。(2)教师应选择哪些课进行听评课,才能使听评课更有针对性?(3)在跨学科评课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种不同意见,使授课教师非常尴尬,无所适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