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沟通更有效
作者: 张春燕摘要:本文对物理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沟通效果,结合苏科物理新教材使用体会,从几个方面讨论了提高课堂沟通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沟通效果;知识表征;知觉水平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63-001
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注意到这些问题:1 为什么有些物理知识学生容易记住,有些则较难。2 为什么同样的知识,有些学生能迅速掌握,而一些同学则掌握比较困难。我们怎样能在同一个舞台上和如此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沟通。我们要注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也要想到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表征”多种多样的。在认知心理学界,一般把信息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形式则为编码。同一个知识,在大脑中既可以是表象编码,也可以用抽象的符号编码。每个人对于外在的各种刺激反应会因为他们的“知识表征”各不相同,使用的“自我对话”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在课堂里的几十个学生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让同样的知识呈现的形式多样化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
纵观新的苏科版物理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共性特点,更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不仅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更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供课堂讨论。教师如果充分合理利用教材,安排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环节会使课堂沟通更有效。
一、活动得快乐,学习得自信
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是我们给不同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的机会,用活动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活泼学习的场所;用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用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安排的活动要力求简单易行,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并能有所发现。
如在《声音的特征》一节教学中,每个特征的介绍都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活动。为了让学生开始探索描述声音的语言,我让学生比赛描述身边同学的特征,描述自己文具不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特征”是用来描述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的语言,使“特征”这一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形象化。为了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我和所有学生一起动手,将食指和中指放在自己的声带上,慢慢提高声音,感觉自己声带振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触觉表象系统对“振幅”有感性的认识。
又如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时,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比赛打手影,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影子的形成原因,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活动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初步结论,在过程中师生不断总结完善得出“光的传播路径”。
这样的课堂实例很多,在苏科物理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样简单易行的活动安排,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启发很大。这样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合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活动,在活动中师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层深入不断总结,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知识表征”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能力
从知识表征原理来看,有两种水平的观察,即知觉水平的观察和思维水平的观察。知觉水平的观察的心理机制是模式识别,即将眼前看到的刺激模式与个人头脑中贮存的直觉模式进行比较,从而认识眼前的刺激模式的过程。思维水平的观察是以概念和原理为核心的知识机构的应用。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前一种加工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加工过程由下至上,加工速度慢;后一种加工被称为概念驱动的加工,加工过程由上至下,加工速度快,可以视为各种认知图式表征的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初中学生因为知识水平和其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探究实验初期大多是以视觉水平的观察为主,有些学生思维水平的观察能力较强,而另外一些孩子的观察能力则较弱,这种能力的差异在于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的知识的丰富程度不同。课堂实验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苏科版物理新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遵循着科学发现的进展过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活动中虽然我们会看到,学生的表述显得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但是这些可贵的零星的思考让中学生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我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思想,巧妙引导学生将自己片面的不完善的想法逐步加工完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观察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只有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会尝试改变,当新的变化发生时,他就有可能进步。
其次,我针对学生思维中尚存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观察中发挥自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我安排两位同学配合表演“照镜子”的游戏,他们一位扮演人另一位扮演镜中的像。观看表演过程中学生发现扮演像的同学有很多错误,他们会开怀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体会到自己平时照镜子时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这一活动的安排避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完善的弱点,让他们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从学生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来看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安排既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逐步完善思维能力,完成从形象直观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后续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合理用好新教材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学习努力探索,真正使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