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与“公平”
作者: 李正祥摘要:“分数的意义”在三年级我们不能给出完整的定义,但在教学时还是应该抓住“分数”概念的本质,从平均分入手,揭示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得到的,而不是为了适应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所谓的兴趣,就抛开本质,移花接木,混淆了概念,把“平均分”和“公平”混为一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84-001
案例一:苏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除法》
【导入片段】
师:把8支铅笔奖励给2个同学,该怎么分?
生1:每人分4支。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如果一个同学分5支,另一个同学分3支,行吗?
生2:每人分4支才公平,一个同学分5支,另一个同学分3支,那样就不公平了。
师:你是怎样想到每人分4支的呢?
生3:2×4=8
生4:8÷2=4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除法。(板书课题)
案例二: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导入片段】
师:(出示例题场景图)两个同学去秋游,准备了2瓶水,4个苹果,1个蛋糕。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1:2瓶水,每个人一瓶。
生2:4个苹果,每人分2个。
师:那一个蛋糕怎么分?
生3:每人分半个。
生4:每人分这个蛋糕的一半。
师:半个就是1/2个,也就是一个蛋糕的1/2。(板书课题)
【案例反思】
一、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
1 什么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构成的整体,分成若干份,并且每一份都是相等的,是分配方式之一。2什么是公平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公平。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公平,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分配过程中的相对平等;二是游戏中规则的制定是否合理、准确。
分配过程中的相对平等并不只有平均分,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按比例分配”也是一种公平的分配方式,生活中的分配公平就有更多的内涵。
两个案例中,都用“公平”导入,是否合理?这两个数学概念和“公平”有内在的联系吗?
“案例一”中表内除法是以表内乘法为基础,以平均分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的。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一份中物体的个数相等,当没有余数时,得到完全商;反之,得不到完全商。“案例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同样以平均分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显然,案例中的概念都应该以平均分为切入点,抓住平均分中分得的每一份都相等展开教学,而两个案例中,都未抓住这一特质,用“公平”导入,似乎“顺理成章”,却好像缺失了什么。
二、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展开教学
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案例,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数学概念的本质,“公平”并不能代替“平均分”。
“案例一”中把8支铅笔奖励给2个同学,应该有四种分法:1+7=8,2+6=8,3+5=8,4+4=8,这四种分配方法谈不上哪种公平,哪种不公平。每人分4支,两人分得的支数相等,是把8支铅笔平均分,其它分法不是平均分,仅此而已,并无公平与不公平之说。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平均分的本质,重点研究每人分得的支数相等,也就是每人4支是怎样想到的,进而引入“平均分”和“除法”,这样就能重点突出除法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抓住本质有效地展开教学。
《认识分数》一课,虽然并不要求学生能完整地表述分数的意义(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对分数的意义表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但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同样不能离开“平均分”。案例二中用分得公平来表达平均分的本质,显然是不妥的。笔者认为这节课,学生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概念,就应该直接用平均分来导入,把教师的提问改为“把这些食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更加合适。这样,分数的意义虽未完整地表述,但是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得到的这一本质得到了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三、正确处理数学概念本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教者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交流中,很多教师认为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一是用“公平”来导入,学生容易接受,因为低、中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公平的分配方法只有平均分;二是这样的导入不生硬,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一说似乎也有道理,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等的影响,在不同的级段存在着差异,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毋庸置疑!然而,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更不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为借口,割裂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自扫门前雪”的做法要不得。每一个概念的教学,也有各个阶段,我们不能说这个阶段我这样说就是对的,以后可能就不对了;这个阶段我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个词来代替一个严谨的概念,我就用它先代替一阵,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而是要紧紧扣住概念的本质展开教学。即便现阶段我们不能给出科学的、严谨的数学定义,我们也要依据概念的本质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数的意义”在三年级我们不能给出完整的定义,但在教学时还是应该抓住“分数”概念的本质,从平均分人手,揭示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得到的,而不是为了适应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所谓的兴趣,就抛开本质,移花接木,混淆了概念,把“平均分”和“公平”混为一谈。
当然,我们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合理的利用,前提是这个经验与数学概念的本质没有冲突,并不影响概念本质的理解,或者可以促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反之,生活经验的局限会大大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甚至混淆概念。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概念本质和生活经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