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的功能
作者: 白 勇摘要: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好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热情,点燃人的创作灵感,调节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够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的功能尤其不容忽视。
关键词:音乐;音乐功能;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19-001
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作为艺术学科中的音乐教育更是有着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我国教育方针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其中的“美”,即美育。美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 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审美感知的过程是一个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判断等对事物进行补充和创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审美感知与实践过程当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情趣,建立起自己正确的审美观。2 调节情感的作用。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音乐通过人们的感知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优美动听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欢快跳跃的音乐使人轻松愉快。可以说,音乐能够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美育的内容和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各学科都渗透着审美的教育如社会、政治学科中对真、善、美的揭露;自然学科中对大自然美的展示;语文学科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等。但是音乐教育以其丰富的音乐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寓教于乐,能使人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中沐浴心灵,从而达到培养美育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教育与德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不是从属或包容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德育贯穿于音乐教育过程的始终,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爱国主义思想
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通常都是某个时代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些音乐作品尤其是革命传统歌曲,以及歌颂党和祖国的歌曲,本身就是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音乐教育活动,通常都是集体活动,讲究集体配合。如:音乐游戏、器乐合奏、大合唱等等。这些艺术形式要求学生能够协调配合密切合作,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它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发展团队意识有着积极地作用。而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其中也包括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有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着各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历程。有些珍贵的民间音乐已濒临失传,青少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扬这些民间的瑰宝。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青年一代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智育的发展
智育偏重于逻辑思维,而音乐教育则偏重于形象思维。但是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学、数字和音符。”现代神经学家也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加速各种智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经常在音乐世界邀游的少年儿童往往显示出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马克思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很大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可以说音乐教育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催化剂,它有利于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器乐演奏时,人的手、脑、眼、耳等积极协调的配合,能够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演奏活动越复杂,越娴熟,与大脑神经的联系也就越密切,对右脑开发的效果也就越好。
总之,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纵观古今中外,尽管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别,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国情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音乐教育都被作为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其功能不容忽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理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