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为上
作者: 张 舒摘要:左太师触龙攻心为上,巧妙运用避实就虚、委婉迂回、推进有序的“五步连环攻心法”,出奇制胜。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游说技巧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28-001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孝成王的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
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讲究策略。深谙此道的左太师触龙攻心为上,巧妙运用避实就虚、委婉迂回、推进有序的“五步连环攻心法”,出奇制胜。
一、现身说法 麻痹对方
太后“盛气而揖之”,左太师有备而来。为避免触怒太后遭唾面之辱,惨败而还,左太师“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既显出当快走而走不动的老态,又全了君臣之礼。左师公本就年迈、资深、功高、权重,加上此种状貌,虽预感到他是来劝谏的,但太后不便也不忍对老臣触龙发怒,只是保持高度警惕,严阵以待。可出乎太后意料,触龙原来只是来请安,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之道。左师游刃有余,娓娓叙来,避开政事,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关心太后,打动太后,软化太后,使太后似乎感觉到在这烦心时刻,到底还是老臣对自己关心体贴。因而太后不由得放松了警惕,而太后放松警惕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左师公不露声色突破了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太后不但没有“唾其面”,而且“色少解”,愿意和触龙继续谈下去。
二、巧布陷阱 引诱对方
第二个回合,触龙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的要求乃是触龙巧布陷阱,引诱太后人阵。这一要求容易引起太后以下错觉:(一)认为左师公是来为自己的小儿子“走后门”,谋职位,并非为长安君为质一事而来。(二)太后深感老臣触龙与自己一样都疼爱小儿子,为小儿子着想。太后感到自己找到了知音,竟然脱口而出:“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风趣妙对:“甚于妇人。”太后竟“笑曰:‘妇人异甚。”’至此,太后“免谈小儿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已全线崩溃。“盛气而揖之”的太后,脸色“少解”且又情不自禁地“笑”,殊不知自己已掉入触龙布设的陷阱,竟然无意中把矛盾的焦点亲口说出,令人忍俊不禁。左师公之所以成功,乃在深谙太后心理,用父亲疼爱小儿子的心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三、巧用反衬 智败对方
按照读者一般思路,下文该说到太后少子长安君了。但触龙却出人意料,仍然故意说反语:“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意即你不要以为您疼爱小儿子,其实在我看来您更疼爱您的女儿燕后。太后当然不同意,急忙争辩:“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言语至此,事实上已触摸到矛盾本质,而且是太后自揭矛盾,然而太后全然未觉。太后败局已定,左师公胜券稳操。但左师公依然绝口不提长安君为质之事,继续采用迂回战术,将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并总结出为子女长远的前途命运考虑才是真正爱子。左师公所谈太后对女儿的态度蕴含以下三层深意:(一)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有长远考虑;(二)太后对女儿的态度表明太后深明大义,是非分明;(三)太后虽爱女儿,但不溺爱,在女儿远嫁的问题上,太后理智战胜感情,表现出远见卓识。而凡此种种,在长安君为质一事上太后则都没有做到。
四、欲擒故纵 牵制对方
通过以上对比。太后自然明白自己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左太公若趁机将话锋转到长安君身上,太后应该能够接受。但左师公仍旧没有点到主旨。不但没谈长安君为质之事,反而欲擒故纵,荡开一笔,先说“三世以前”,然后说到赵由三家分晋自成一国开始为赵国的时候,甚至说到了其他诸侯国。这些话看似不着边际,愈说愈远,但范围越大,扣题越紧,说服力便越强。触龙从广泛史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诸侯国的统治者若不令其子孙有功于国,只靠祖荫,坐享其成,若他不是王位继承者而只是作为王公贵族,那他迟早会丧失爵禄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子绝孙。这自然令太后心惊胆战。
五、直击要害 警醒对方
接着触龙由一般规律说到长安君之事,水到渠成,直击要害:“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令其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此话令太后大汗淋漓,大梦方醒。前车之鉴。“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要真正为小儿子做长远打算。触龙自知太后已被说动,故而刚柔相济,从容稳重地将话题回归到爱子上,从而将爱子之心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切中要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赵太后幡然醒悟,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齐兵乃出,解救了赵国的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