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留级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马学海

摘要:文章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新疆某高校73名留级预科生进行了调研,全面分析了预科生留级的主客观原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降低预科生留级率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预科;留级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47-0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疆举办民族预科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少数民族^才,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预科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预科升级标准的逐年提高,每年都会有很多预科生不能达到升级标准而留级,对这些预科生进行长期跟踪调研,找出预科生留级的原因以及留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整改,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之一,也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一、预科生留级的主要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预科生留级的原因,笔者以新疆某高校73名留级预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习、家庭以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其中2008级留级生43名,2009级留级生30名。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留级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生源汉语基础薄弱

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地理区位的劣势较明显。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人高校的学生中低分学生多,贫困地区学生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生源的质量。在本次受调查的留级生中,有80%是来自喀什和和田地区,其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汉语教育相对北疆学生薄弱,高考分数相对较低。据2003年统计资料表明,南疆城镇中小学教师达标率平均为40%左右,其中近50%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不达标;乡村地区,汉语言教育非常落后,达标的汉族教师教授汉语的比例不到10%。目前这一现状虽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容乐观。教师较低的汉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2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少数民族学生直接从高中的数理化课程进入预科阶段的汉语课程,所学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使得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不浓。个别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前途信心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还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而学习和为谁而学习的问题。对汉语学习认识上的不足,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焦虑、苦恼和失望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引起怕学、厌学和逃学的现象。

3 学习方法不科学,成绩提升幅度小

基础教育的12年,既是学生学习各科基础知识的时期,又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因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无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记笔记、不主动思考问题,课后不自觉完成作业等。这些习惯进入大学后很难一下被摒弃。据统计,将近70%的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依然保持着高中的学习习惯。加之预科汉语知识理论性较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导致不少学生上课经常逃课或请假,考核时抱着侥幸心理和应付的心态,学习效果不理想。

4 自主学习能力弱,适应能力差

如果我们全盘否定学生也是不客观的,不能否认也有爱学习、想学习的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讲求策略,学习方法不科学,自学能力很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对预科学习无所适从。这些学生不会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不会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考好丁,不知为什么考好的,考差了,又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对汉语学习规律以及方法只是浅层次的认识,对学不好汉语的深层次原因挖掘不足,对自身学习汉语的总结不足,不能及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5 思想教育工作薄弱,引导不力

因预科学生人数比较多且很分散,辅导员或班主任往往会忽视对预科学生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却恰恰对学生很重要,他们需要辅导员或班主任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并在学业以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此外,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育方式不科学也是影响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科研,对教学不够重视;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教学缺乏针对性,对学习差学生汉语学习的帮助力度不足,学生的汉语能力无法很快得到提高。

二、降低预科生留级率的对策与措施

1 深化预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应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根据预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和专业特点以及入校后的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实行集中管理、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即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按照“重点突出、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特点”的原则,开设预科汉语各课程和体育课程,同时在预科教育的第二学期为理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理工类基础课程,非理科各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化基础课程。在考核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和月考制度,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公正性,以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加强预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目前,从新疆各高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及职称结构不平衡、青年教师多、外聘教师多、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业务能力弱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科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预科师资队伍建设很有必要。首先,充分利用好国家及自治区有关引进少数民族人才的相关政策,大力引进高学历、汉语水平好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引进教师应主要从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中选拔,汉语水平至少应达到HSK八级及以上。其次,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通过选派教师到内地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学位、访学、合作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3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汉语的意义,并把当前的汉语学习与个人的理想以及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因汉语比较好而最终学有所成的人和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仅仅是当今提倡的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将来在深造、就业、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汉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实行辅导、小组学习、结伴学习等途径,提高差生的汉语水平。

4 加强辅导,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与良好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保证,也是大学生入校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的确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关键。目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致。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工作,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方法,让学生产生自感、危机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

5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从差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举行各种演讲比赛、辩论会、汉语授课大赛等,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此外,在预科阶殴开设口语和写作课程,将口语课和写作课作为必修课。同时,为预科学生建立语言交流的平台,多组织民汉学生进行交流,并鼓励民汉学生合住,以提高预科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关部门要高度性民汉学生合住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了解合住学生的情况,并做好合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合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新疆高校要认真研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及预科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深^探索和改革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走出一条适合预科生教育的路子,才能真正提高预科教育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