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作者: 周 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理想的课堂是怎样的?我常常喜欢用一个词来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是:精彩!仅仅是一个词,却很传神,勾勒出一种理想的境界:学生思维积极,情感投入,在师生对话与交流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彼此交流中激情飞扬……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对话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78-001
一、我想劝你别放字条——精彩,需要争论
教学《诚实与信任》这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和“信任”这两种品质体现在何处。而从文章中“写字条”“打电话”这两个段落可充分得到体现。通过学习“写字条”这一段落,学生对“我”的诚实能有充分的认识,但如何理解“我”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呢?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如何写这张字条?
2 你决定把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但我却想建议你不要留下字条,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课堂上出现了我意想不到却又求之不得的情况。在一学生介绍完自己所写字条内容后,我按预想步骤向学生提出了建议:“我想劝你别放这张字条。”话音刚落,那学生便诧异地问:“为什么?”他问得是那么惊异,那么自然,仿佛她就是文中的“我”一般。而其他学生也如他一般急于知道我为何提这个建议。就在这一种急欲知其究竟的氛围中,学生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思维被充分调动。于是难点也不攻自破。
在这一堂课上,这一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跟课前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为突破难点所设计的两个环节首先将学生引入文本,使学生不再成为旁观者,而是以“我”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而紧接的一个环节则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文本意识。使学生忽略了作为学习者的“我”存在,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有学生好奇地发问“为什么”便不足为奇了。
二、“妈妈,你可曾记得……”——精彩,需要情感
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课堂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夏夜母亲教儿唱童谣、歌谣的情景,方法则是多种方式的读,老师也客串了一回母亲,为“儿子”唱了一首童谣。一番有情有趣的朗读,为学生展现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形象。
当课堂接近尾声时,老师向学生揭示了母亲已经苍老并患上老年痴呆症这一无情事实。“作者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啊!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如何唤起母亲的记忆呢?”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妈妈,你可曾记得……”这几个大字。唤起母亲记忆的最好办法显然是读、唱夏夜母亲曾唱过的歌谣、童谣。学生们再次深情地展示夏夜的情景,可此刻却已是泣不成声。
课堂上老师重点让学生朗读歌谣、童谣。然而老师的目标仅仅是让学生收获童谣、歌谣吗?显然不是,童谣的背后是慈祥的母亲,童谣的背后是孝顺的儿子。当学生努力读出童谣、歌谣的感情时,他们已走进了母亲的内心;当学生泣不成声地说着“妈妈,你可曾记得……”时,他们已体会了儿子当时的痛苦。课堂上的收获应该是广泛的,不仅包括认知的,也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恰当地变化朗读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逐步读懂文本,最终与之共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此时便通过学生表达出来了。
三、“你运用了让自己成为朗读第一的权利”——精彩,需要夸奖
在一堂公开课上,由于课前交流的失败,导致课堂从一开始便显得沉闷。我只能硬着头皮上着,等待着转机的出现。希望靠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爸爸不容置疑、斩钉截铁的态度?终于有人举手了,虽然读得不是十分精彩,却也响亮流利,他正试图读出爸爸的心情。这正是我等待的一个时机,我将通过我的评价让课堂活跃起来。
“读得很精彩!”我毫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爸爸运用了成为一名好公民的权利,而你则运用了让自己成为班级里朗读第一的权利!”这种联系课文内容的评价让学生听了新鲜,但显然也让他们不服气。有几个同学显然坐不住了,他们要证明自己能读得更好!
“有谁不服气,我们可以摆开擂台来比一比呀!”这一次终于不再有等待,好几只手高高举起,迫不及待地要加入这场竞争……课堂终于进入我的掌控之中。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一个精彩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取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否则,它永远只能是一个设计。四、“三顾茅庐”之2006版——精彩。需要创新
在距“三顾茅庐”一千七百多年后的2006年,刘备后人刘贝成立了刘氏集团。他计划三年内让公司问鼎世界500强,因而广招人才。而哈佛高才生诸葛量正赋闲在家,居住在大名鼎鼎的卧龙冈。一个要招聘人才,一个欲大展宏图,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学完《三顾茅庐》,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小练笔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无论是人名的设计还是故事情节的布置,都与“三顾茅庐”相仿。要他们写一个现代版的“三顾茅庐”,“篡改”古典名著,他们自然乐此不疲。另外,小练笔给了孩子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他们笔下,刘贝可能会恭恭敬敬地屈尊纳贤,也可能会趾高气扬地以金钱引诱……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想法一定会令孩子们充满期待。
一学生从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写法,从师生课堂讨论中形成观点。从而生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