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心灵需求抓实课堂教学
作者: 王小菊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让学生用心灵走进教材,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次生命意义的建构。课堂也因为我们忘却了教案,顺应了学生的需要,而显得生动、鲜活……
关键字:认知需要;发展需要;学习兴趣;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05-001
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时,他会产生多种学习需求,包括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反思和自我检视的追求,从而清晰地认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以内在需求动力达成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依据学生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需求,巧妙设疑、激趣,制造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摆摆,想想》一课教学中,执教者仅拿出几颗棋子,便有学生诧异地脱口而出:咦,今天数学课怎么玩棋了?“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心理,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玩”。第一次:“跟着老师玩”。模仿力极强的学生很快领悟,一颗棋子摆个位表示1,摆十位表示10,兴趣从先前的“怎么玩”升级为“我也会玩”。于是设计了第二层次:“任选几颗棋子你能摆出几个数”。兴趣盎然的学生二人或四人一组,开始不停思考,不停摆弄棋子,几乎所有学生都取得了成功,“我也会玩”的自豪感写满小脸。“谁找到了规律,谁摆出的结果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第三层次要求。成就感渐浓,随之逐渐消退的兴趣再次被激起,学生摆放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每移动一颗棋子都那样小心翼翼,惟恐不经意把“知识”给摆丢了。兴趣随着一次次摆放在延续、升华,知识内涵也在这看似极其简单的摆放中不断丰富、提升。正是这一摆再摆,数位与数值及其中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与旧知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形成了新知的建构。
二、依据学生生活经验激活课堂教学
要想激活课堂,教师要分析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载体,以探讨的方式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新知的顺利构建。
《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教师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踢毽比赛,呈现班上两位踢毽水平较高学生测试成绩统计表,请学生帮着挑选一名同学去参赛。学生中很快形成两派,有学生提出用总数进行比较;代表A生的要B生再踢一次,再进行比较;代表B生的要A生去掉一次,再比较;更有的要A生去掉最多一次进行比较。一时间,全班争执不下。教师就在互不相让声中,轻轻插入一句:怎样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呢?就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谁也说服不了谁,“需要新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步入理性思考。此例中,虽在引出数学新知的争论中花去不少时间,但当学生发现已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对新知的渴望如滔滔江水遇到拦河大坝,闸门一开,思维便欢快地奔腾向前,寻求知识的彼岸,不同的学生在此间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依据学生发展需要组织自主探索
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而更需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超越自我。
在设计《搭配》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选一套服装,突出了“搭配”的存在,而后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上衣和下装的几种搭配方法,此时学生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显得无序。于是教师让得到不同答案的学生上台演示,虽然好几位学生上台来并没有揭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贡献了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不能重复,不能遗漏”。而后再对搭配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了有序搭配更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整个过程,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每天起床时选择衣裤着手进行探索,充实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培养上均有所得。这既是学生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学生重视生活、认识世界的一部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需要生成
“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对手断处获胜,会显得更精彩、更激烈。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如果教学中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应在上课时,时时刻刻顺应学生需要,及时调控、组织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情况下能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入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当教师请学生说说这首儿歌用字母怎么表示时,有的学生说: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也有学生说:x只青蛙x张嘴,y只眼睛2y条腿;a只青蛙2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等等。幼时经常念的儿歌,竟然联系上了今天的学习,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此时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望特强,一个个不同的看法、答案跃然纸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道理,通过比较,鉴别出哪一种最为合理、科学。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形成的也不仅是解题的技能,更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正顺应了学生新旧知识衔接需要而产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学会学习,提高了心智,形成了能力。
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教,让学生用心灵走进教材,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次生命意义的建构。课堂也因为我们忘却了教案,顺应了学生的需求,而显得生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