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

作者: 虞秋霞

摘 要: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有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感受数学的魅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情景来源于实践,情景来源于生活,情景来源于游戏和观察,情景来源于问题。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26-002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有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三个目标,数学的学习体验应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学习数学而感受数学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来源于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因灵活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嘴并用,教、学、做合一,张扬个性,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变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内部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用新颖的教法去培养,用数学的内在力量去吸引,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去激发,适时用学习成功感来反馈。

要促使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发展,因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激活学生对问题感知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时启发学生你能设计出轴对称的美丽图案吗?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猜一猜、算一算、画一画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组织他们主动参与活动,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思考中动手,就会在亲手实践中再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也就会创造性地学习。如在《100有多大》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第一格放上一粒,第二放上二粒,第三格放上四粒,然后放八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粒!算了,我只要第21格上粒的米粒。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请同学们帮这位国王算一算,第21格到底有多少米粒,这么多米有多少重?如果你是这位大臣,你准备怎样把这些米粒运回家?学生通过运算发现,第2l格上有100万粒米,到底有多重?学生心里没有底l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天平称10克米来估算100万米粒的重量,最后学生知道100万米粒大约有50斤重,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科程提供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观祭、猜测、验证、交流等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这种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来源于生活

华裔诺贝尔物理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会也就不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教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机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由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和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平时的教育中,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几何性质定理,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身边接触的实际问题人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在八年级上学期中《公园有多宽》这一节内容时,通过学生看过的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节目,仿造这个节目和大家做了一个游戏。我带来一些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过,有一个条件:必须在10秒中之内猜出这袋糖果的重量,糖果重量以克为单位,同学可以上来任意猜一个数值,高于标准值,老师会告诉你高了,低于标准值老师会告诉低了。通过多次尝试,可接近标准值,甚至可以猜出标准值。每个小组选了一位代表,谁赢了,这一组同学可以分享这些糖果。每一组都很认真地选出了代表,老师请几位代表都站在教室外面,排好顺序,依次进来猜,在10秒钟之内四组代表猜出的重量分别是550克、520克、545克、525克。都没有猜出标准重量537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误差在10克以内有哪几组获胜?如果误差在20克以内哪几组获胜?书上要求公园的宽,学生对于误差小于10米没有多少实际经验,难以理解。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估计过程中的思维规律:高了,往下估计;低了,往上估计,形成两边夹,确定出估计的范围。另外,根据学生急于取胜的心情,给出允许误差的范围,学生能真正理解误差小于10米的意义。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大量存在,只要善于发现,发掘这些身边的数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境来源于游戏和审美观察

美的内涵极其丰富,美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有机统一。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当人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时才具有审美价值。同时美不能离开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任何形态的美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形成美的形象,从而使观者产生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不仅愉悦人的身心,振奋人的精神,给人以莫大的鼓舞,而且也能增长人的才智,陶冶人的情操,给人树立为之奋斗理想目标。因此美的教学渗透各个学科中。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游戏欣赏到审美,把学生置身在数学美的享受中,当同学们面对一只蝴蝶、一片绿叶、一朵红花、一枚果实的时候,除去其绚丽的色彩之外,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它们外形的几何对称形,它给人们平衡与和谐的美感。例如在教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时,首先设置一个情境,今天要在教室里开庆祝大会,必须在黑板上贴大

红喜字,看同学们谁能很快地剪出一个喜字来,请同学们试剪一下吧!同学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这种与游戏欣赏和审美相联系,从审美到数学的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中美的体现随时可见。实践证明长期的审美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隋况,营造一种和现实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搜集资料,获得体验;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四、情境来源于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产生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在教学时就应该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如在讲《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书本上直接给出一个五边形的花坛,然后分几段分别介绍多边形的定义、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我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四边形花坛。然后由于规划的需要,把这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最后学生发现有三种不同截法,分别得到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已经运用了分类思想。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多边形的定义。再由学生已经掌握的三角形和定理,引导学生说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什么什360度,并由此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把几段不连贯的内容都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学生的探索过程就不是教师让他去想什么,而是自觉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我还能发现什么,怎么去发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与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联想,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