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发散性思维 培养有创意地生活

作者: 刘泉备

摘 要:通过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爱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的习惯。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有创意地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0-001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凸现学生生命的价值,提高学生生命的品质。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应该是在人本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构建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参与学习、创新发展。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卜课中,有这样的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

(案例一)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1:秋天是黄黄的季节,橘子和梨成熟了。

生2:秋天是红红的,苹果红了,柿子红了,石榴也成熟了。

生3:金黄色的稻子熟了,秋天是金色的。

师:从上面同学的举例,同学们发现秋天是……为什么呢?

生1:是多彩的季节。

生2:是成熟的季节。

生3:是香甜的季节。

生4:是收获的季节。

(案例二)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印证教学结果。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谁能说说哪些东西成熟了呢?

生1:稻子熟了。

生2:橘子熟了。

生3:石榴熟了。

师:从上面同学的举例,同学们发现秋天是………?为什么呢

生:成熟的季节。经过老师引导,学生才明白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从上面两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案例一的教学引导从学生发散性思维人手,而案例二老师则先人为主,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作如下有益尝试。

1.构建宽松的环境,体验创造的生活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能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使学生意识或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2.突破思堆定势,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暑假来啦》在对学生安全教育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小孩掉进水缸里该怎么救起?”答案可以是把人从水中救起,这是使人脱离水;也可以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创设自由的教学,寻求质疑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建立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所享受的课堂自由不是出自教师的馈赠,而是课堂应有的一种状态。为此,教师应努力追寻教学自由和自由的教学,因为没有教学的自由,教师的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不能发挥出来,具有创新品质、独特个性和有责任感的人才也无法造就。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实现理智自由;要给予学生大胆质疑,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小小辩论会”环节。(出示辩论话题:正方:凡卡可以回家。反方:凡卡不可以回家)

经过大约10分钟的正反方呈词后,笔者作最后总结。在刚才的辩论中,正方始终认为,这只是个游戏,况且天已经黑了,大孩子已经回家了,爸爸妈妈会很担心的,凡卡肚子也饿了,他当然应该回家。而反方则坚持认为,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信用,凡卡不可以回家。那么,凡卡最后回家了吗?请看图。(师出示图,上面画着凡卡在一位军官的命令下,愉快回家的情景)

此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和谐的心理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对话,实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这一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亮明自己的观点,充分阐述自己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4.尊重学生本性,促进创新发展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陆焉尔。”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情感,从而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中,笔者发现学校的花坛里经常有—些花被学生折断了,还有孩子放学后偷偷摘花。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将孩子们带到花坛里,孩子们看到姹紫嫣红的鲜花,都陶醉在了花的清香里。这时,我指着鲜花说:“你们想要哪朵?”学生指着各自喜欢的花,非常有兴致的样子,这时我微笑着说:“好,这些花就属于你们了。”接着真诚地对孩子们说:“那么,你们准备怎么对待这些美丽的花朵呢?如果把花儿留在这里,它还能开好多天,别的小朋友也可以来欣赏;如果现在就摘下来,花儿很快就会枯萎了。你们打算怎么办?’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把它留在这里,明天我们再来看它。”在这个案例中,给我的启示是:正因为有了尊重和信任,才使学生由“爱花—偷花”变成“爱花—护花”。学生在思考怎样爱花、护花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小学德育《归纳推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3]《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4]《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