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跛脚的科学探究活动
作者: 秦丹淳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事实与假想不相符时,教师如只重视预设,只追求预设的结果,将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的探究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案,而且要求当教学中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情况时,教师要具备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实证意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真正体现用教材教。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04-001
一、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应语文老师要求组织的一次探究活动—-《蚂蚁与樟脑丸》,目的是探求当遇到樟脑丸时,蚂蚁会怎样?语文教材中的提示如下:“……请你用樟脑球在这只蚂蚁前面轻轻地画一道线,你会发现什么?蚂蚁若是冲破了‘防线’,你就在它前面再画一道线,这下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等蚂蚁跑累了,就在蚂蚁的周围画一个圈,这个圈要稍微大一点,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将圆圈缩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这时你又发现什么现象?”
因樟脑球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组织学生所作猜想似乎很简单,学生有的说“会转身逃跑”,有的说“应该会死”。受教材影响,加上樟脑球驱虫防蛀的作用,潜意识中我就觉得蚂蚁一定会死。
猜想过后,我提示学生按照教材教的方法去做实验,同时要求实验小组进行简单分工,然后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携带樟脑球来到校园紫藤花架及其旁边的花坛边找寻蚂蚁进行实验。
王帆小组最先找到蚂蚁,一只很小的蚂蚁,根据实验要求在蚂蚁前边用樟脑丸画线,果然蚂蚁转身就跑,然后继续在蚂蚁前边画线,蚂蚁再跑……就这样不断跑,不断画,直到蚂蚁跑不动时就画圈,然后不断缩小圆圈,蚂蚁东奔西突,然后在圈内不动了。实验过程基本与语文教材提示无出入,结果与预测也一致。
就在我很是欣慰的时候,董云龙小组的问题来了,他们用来试验的是一只大蚂蚁(比王帆小组的蚂蚁大许多),这只蚂蚁爬行到樟脑丸画的线前会转身逃跑,但无论怎么画线,那只蚂蚁总能轻轻巧巧逃离,似乎樟脑丸对它根本不起作用。就在你以为它终被你制服,用樟脑丸围着它画圈时,它却突然来了精神,昂首挺胸非常轻易地从圈中冲了出去。一次又一次。
面对这种状况,我内心焦急,怎么会这样呢?为了达到让大蚂蚁投降的目的,在我影响下,班里剩余的樟脑丸几乎全部用来对付这只蚂蚁,可怜的蚂蚁旁堆起一堆堆樟脑丸的山,蚂蚁的行动缓慢起来,花坛边一片胜利的欢呼声。
这时爱动脑筋的孩子突然问道:“蚂蚁为什么会这么怕樟脑丸呢?”我一时语塞,是呀,为什么呢?于是带领学生回教室上网查询资料。
根据资料,我们知道了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樟脑丸80%以上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萘或者对二氯苯,印有“绝不含萘和对二氯苯,安全、高效、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不到1/6。而含有萘或者对二氯苯的合成樟脑丸则有刺鼻的味道,对二氯苯有毒性,它能引起人体中毒症状,如倦怠、头晕、头痛、腹泻等。蚂蚁是具有很强的嗅觉能力,靠气味寻路的,樟脑的气味会影响它的判断,所以小蚂蚁碰到了才会绕开,并不是真的怕樟脑球。当然,由于含--有毒性物质的樟脑球对人体也有害,更何况小小的蚂蚁呢!
查阅资料弄明白了蚂蚁怕樟脑丸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懂得了选购防蛀剂时一定要注意包装袋上标注的成分,含有萘和对二氯苯的樟脑丸决不能放人衣橱,特别不能直接接触衣物。
探究活动后,学生动笔写下了这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文章都能言之有物,语文老师也很是高兴,这似乎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实验课。
但课后我总觉得一丝遗憾环绕心头,挥之不去:我对于董云龙小组出现的问题处理得实在是太糟糕了,这实在是一次跛脚,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反思
首先教材钻研得不透彻,在教学前教师本人并没弄清楚樟脑球为什么有刺鼻的气味,以至于将自己框在一个狭隘的方框中,导致学生也被自己牵着鼻子走,和教师一样,没做实验就已经想定了实验结果,失去了真正自主的探究的精神,使得探究活动成为教师预先制定的方框中的伪探究,这与我们科学学科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长此以往,何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对于一节成功的课是多么重要。作为教师千万不可面对熟知的事物就想当然,如此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其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更应该具有科学态度,心中始终得有一根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上述案例中董云龙小组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情况时,本来是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厘清自己错误观念的好机会,可是由于教师一心想着如何完成预定的教学结果,不仅错失了给自己及时纠错的机会,而且浪费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大好时机。假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能坚持客观的态度,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实证意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那么就能及时引导学生将之前的假设取消,代之新的假设——1、也许个头大的蚂蚁不怕樟脑球;2、也许我们小组的樟脑球与其他实验小组的不一样。由此,学生又可以展开新的实验,再用事实去检验,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思维中欠缺的地方,并努力自我修正。这样通过不成功的假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假设,磨练自己,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和经验,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事物,科学素养也就在实践中快速提高了。但这一切却由于教师处理不当,被白白浪费了。
综上所述,我以为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务必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情,努力培养自己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实证意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