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提高幼儿的“数学智能”

作者: 乐华美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何将数学教育落实在幼儿生活中,让数学教育充满生活的气息,从而提高“数学智能”?作者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讨。

关键词:数学;生活;数学智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12-001

一、增加孩子认识数字的频率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和数字打交道,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发现教育孩子的资源。

1.引导孩子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观察数字

生活中,可启发孩子观察各类物品,如,电视遥控器、电话机、挂历上的数字;日常观察各种交通工具,如,助力车、摩托车的牌照号码、公交路线站牌号码;走亲访友时,引导观察门牌号码。

(1)要生动形象地给孩子讲解数字符号,使孩子体会到数字的乐趣和魔力,以加深孩子对数字的认识:想冰淇淋小棒的那个数字叫做“1”;想鸭子游泳的那个数字叫做“2”。

(2)要让孩子手口一致的点数物体,以增强孩子对数字的理解能力。如:要求孩子“数数有几个玩具娃娃”时,“每个娃娃只能被你点数一次,你用手点娃娃的时候,就用嘴巴把这个数字说出来,娃娃是几个,数目也应是多少。”

二、提供给孩子丰富的数学材料

一方面,要从孩子的数学知识出发,既为其准备不可数(连续量)的材料,如水、面粉、泥沙,也可为其提供可数(不连续量)的材料,如果冻盒、酸奶瓶、饮料罐;既为其准备能——对应拆装的材料,如瓶子和盖子、笔和笔套;也为其提供能从不同角度分类的材料,如帽子、手套,以帮助孩子形成数目守恒的概念,培养孩子的匹配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孩子的思维特点出发,先为其提供进行“两两比较”的材料,如:软与硬的糖果、厚与薄的画册、干与湿的海绵、胖与瘦的人物、光滑与粗糙的木板,再为其选择进行“两两比较”的材料,如:高的与中等的及矮的杯子、大的与中等的及小的沙发靠垫,以帮助孩子寻找事物的逻辑顾序,培养孩子的比较能力。

三、支持孩子探究数学的行为

要保证幼儿有动手活动的时机。第一,应指导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材料,使孩子意识到同一材料的不同特征,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第二,应帮助孩子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适时建立——对应的概念,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进餐是摆放碗筷、整理是衣服与衣架的对应关系。第三,应强化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如,泥工活动(练习对应)、剪纸活动(图形)。第四,应透过幼儿的行为,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的独立性,耐心了解孩子这样做的道理,表扬孩子的大胆想象和创造。

四、设置交流数学的时机

力争做到:交谈的对象是幼儿目前使用的物品;交谈的词语是孩子能够理解的;交谈的内容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交谈的话题是孩子有话可说的。

五、鼓励幼儿多玩数学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应让他们玩各类数学游戏,并做孩子游戏的伙伴,以强化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玩数字赛跑棋、搭高楼、抢椅子(一一对应)、猜卡片等。

六、帮助幼儿记录数学活动

持之以恒地记录幼儿的数学活动,就能发现他们数学能力发展的轨迹,如:用“★”的个数来记录幼儿拍球的个数。幼儿每拍一下,大人就给他画一颗“★”,这样活动结束后,幼儿通过数“★”,就知道自己拍了多少下球。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数学教育的点滴机会,在生活中给孩子们提供玩数学、学数学、做数学的条件,从而提高“数学智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