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并进 教学相长
作者: 邱 静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历史课堂;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61-001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曾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提问、没有针对性的提问是不行的。因此,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效果,就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提问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和灵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规定和引领的作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运用,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②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初中历史教材中“秦王扫六合”一课,如果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问学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可言,那么,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换种方法来提问试试。
我先问了学生两个判断题:1、秦始皇是个暴君;2、秦始皇是个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巨大的人。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在课本上找出相关材料来证明。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且提问紧扣教学目标,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也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课后的活动与探究题“评价秦始皇”作了一个铺垫。
二、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谈及教学方法不当时,曾这样指出:“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新教材的提问时间……”到处都问等于到处都没问。抓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设问巧妙的话,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设问,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上课的效率。上课的过程中提问,讲问结合,教师的设问若能步步为营,定能够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带动学生一起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知识进行深化。显而易见,课末问,则是在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已学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堂任务完成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提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讲授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必须要提问,在学生出现错误或是有新颖的观点时必须要提问。比如: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背景”时,由于初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较有限,回答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就有很多同学按照书本直接表达为“连日大雨,二人误期要被处斩,故举行起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只回答了“起义的直接原因”。如果这个时候不提问的话,那么就会错过提问的最佳时机。因此,紧接着我就提问“如果没有连日的大雨,没有误了工期,就不会爆发起义了吗?”问题一出来同学们都说“还会爆发的”,我就趁热打铁,接着再问“为什么?”这下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说起秦朝的暴政来。很显然,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抓住提问的时机,循循善诱,让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三、师生共同参与提问
单一的教师提问,有时难免会陷入某种模式。因此,在这个时候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来共同提问。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适当激发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体验”历史的机会。当代初中生多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还必须满足他们表现自我的愿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参与探讨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仅是表现,更是学习,而且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清代桐城学者曾经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提问。比如在布置了学生自学之后,不是由教师来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就教材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问题可大可小,并对自己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质量和回答的质量予以打分。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往,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往往会漫不经心,现在自己来提问,过了一把“教师瘾”,真正体现了主体地位,则劲头十足。并且由于引入了打分这一竞争机制,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和答案也仔细斟酌。另外,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难度不是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明知故犯”,让学生来抓老师的“小辫子”,哪儿讲错了,哪儿讲漏了,都要求他们指出来。这一招对那些爱钻牛角尖和上课容易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特别有效。因为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很想看看老师是如何“出错的”。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提问还是非常有效的。
师生共同参与提问不是给教师减负,而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劳动,去钻研教学,去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你的课上来。
当然,初中历史课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很难通过这几方面说清楚的,更多的还是应该通过实践来不断摸索。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何种方法、技巧,都不能华而不实,都必须要切实地为你的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洪玉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271-272期
[2]王生,李佳.细化与升华:课程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271-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