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萎缩与重塑

作者: 卢士学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这就需要正确理解教师权威的内涵,重塑适应现实需要的教师权威。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教师权威;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68-001

记得在不久以前的一次执教中,笔者曾说过这样的话:“老师是学生的仆人,老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当时就隐隐觉得此话有些不妥。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权威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什么是教师权威

所谓教师权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使学生信服的威望和力量。它是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它对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没有教师权威的教学是不堪想象的。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权威在人们的意识中渐渐淡化萎缩,甚至一提起教师权威这个名词,许多人都会嗤之以鼻,教师权威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教师权威自身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存在的现实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考虑。

我国的传统教师形象负载着浓厚的“礼教”色彩,在“天地君亲师”的伦理定位中,教师似乎对学生天经地义地拥有受尊敬和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以至于学生一旦不能如其所愿,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会裂变为恨,进而会变本加厉地惩罚学生,以示教师的威与尊。在现实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期望、询问、目光关注、班干部任免、座位安排等教育资源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或者借助于指示、命令等权利手段威逼、强迫学生服从,甚至采取侮辱、恐吓、体罚等暴力手段使学生就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居高临下的,学生的敬畏使教师的职业具有了某种权威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学生在“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学习情境中,因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而逐渐“丧失灵性、泯灭个性”。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教师无形中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帮助者,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间合作学习的加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降低了。许多教师适应不了新课程,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式陈旧,自然使学生不会“信其道”;有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往往落后于大部分学生,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虽说新课改倡导师生间的互助学习,但教师如不及时学习而一味地“抱残守缺”的话,光这一方面就不能不让学生“小看”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没有来得及真正转变旧的教学观念,甚至表现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抵触的现象,造成职业倦怠,甘愿落伍;有的教师在众多新理念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要么表现为“以不变应万变”,要么表现为在困惑中无所适从、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挑战性问题表现出漠然或回避,对于学生不守纪律一味迁就、顺从或听之任之,这些态度自然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就更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了。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理念,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价值、教学秩序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师职业素质、教师角色的转变及重构的要求,从而对教师权威提出了挑战。那么,真正的教师权威应该如何理解又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教师的权威并不是师道尊严,而是学生对老师学问和人品的佩服和景仰,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一份真诚情感。只有学生如沐春风、发自肺腑的折服和信赖的权威,才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权威,也才是最为有效最有魅力的权威,它并不是来自职业的赋予,而是来自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一个真正让学生热爱、尊敬和信赖的老师,或者说在学生中树立了权威的老师,必定是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沉、能力超群的人,必定是一个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人。诚实、正直、公正、慈爱、宽容、谦逊、富有同情心等等,永远是教师的人格力量,也是教师真正的权威所在。

三、教师如何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作为教师,要保有自身的权威,就不能单凭外在的支持,更需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德才学识,从根本上确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

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行为品德教人。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自己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感人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挚的爱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学而不厌”,才能不断拓宽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需要,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内在权威。否则,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被学生看不起,更谈不上教师权威的存在了。

3.角色定位,平等待生。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认准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放弃“惟我独尊”的心理发号施令。要遵循合理交往、人格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对称交流、友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敬。

总之,在教育新形势下,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一名让学生打心眼里敬佩喜爱的老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