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者: 朱永生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抓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氛围,才能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70-001
一、从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形式是多种的,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入有关他们感兴趣的例子,并通过恰当的质疑问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新授2.6有理数的乘方(新苏版)时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想一想大概有多厚?”学生可能会猜测到几米,几十米。教师说:“把对折50次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地球了。学生会表示惊讶,表示怀疑。同时就引起了他们想深入研究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在这时提出:“学了今天的数的乘方后我们就会求了。”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去学习。
二、以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要用到我们的数学来解决。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是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选下面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
例:某同学将1000元压岁钱按一年定期储蓄存入“少儿银行”,到期后将本金和利息取出,并将其中的500元捐给“希望工程”,剩余的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这时存款的年利率已下降到第一次的一半,这样到期后可得本金和利息共630元,求第一次存款时的年利率。(不考虑利息税)
选择这道实际生活中的存款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数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答,既有利于学生增长生活知识,又能巩固数学知识,并且整堂课也不会枯燥乏味了,更能激起学生地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出来。”由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单调乏味,一般都是采用教师教、学生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课堂教学下,即使是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维持和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如在讲特殊的锐角三角函数时,一开始它的数值记忆很是复杂,学生往往为此而苦恼,当教师讲到有简单的记忆方法时可卖一个关子。让学生观察这些特殊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特征,从而归纳出记忆方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归纳不出来,同时对记忆方法的渴望也会增加,这时教师把“图像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提出来,并且讲解原因,学生记忆会更加深刻、难忘。
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思维,解题的思路更宽广,可采取让学生自己找方法解题。
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筋解题,没找对方法的同学对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更加深刻,而找对了方法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加了自信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
在教学难题时,教师可以适度地增加一些有梯度的小题,让学生“跳一下,够得着”,从而避免学生畏难,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做也会让学生有成就感,以后遇上难题也就不害怕了。
四、展示数学美,以美引趣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和美感。数学也不例外,其中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外表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体现出美的特征,展示着美的风貌。正如有些人所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数学美。”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对它的感受与欣赏却不尽相同,这要依靠教师对美的挖掘与展示。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就能引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心理倾向,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带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与思考。例如我在讲解几何证明时,可向学生揭示逻辑美,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又可向学生展示函数式的结构美和图像的对称美,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以发现,在生活中所熟悉的许多建筑物、昆虫、飞机、各种徽标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美,等等。学生一旦被引入美的世界,就会对数学中展现出来的真理感到惊奇,为人类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自豪。这样,其学习兴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70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