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备好生物课

作者: 马梅英

摘 要:备好生物课,第一要转变备课观念,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把握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第二,要加深对教材的研究,把握好教材处理的方方面面,提高备课的质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备好; 生物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85-001

生物备课存在的问题

一、备课观念方面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做指导,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就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备课也是这样,传统生物备课观念存在着以下“四差”。

1.自主性意识差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这种不能自觉自愿的、认认真真的备课行为,很难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课堂需要。

2.创造性意识差

备课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但有的教师在观念上失之偏颇。例如:有的教师使用陈旧的教案,或者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多次使用,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等再创造、深加工,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一体性意识差

典型的现象是备教不一。备课应该是一种为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作的准备工作,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达到备教合一。

4.实践性意识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但是现在的生物备课中,教师却忽视“真理应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的道理的。如果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学到的只是“死” 的书本知识,不知道如何适应于实践,使生物课上成了“死物课”, 使学生误认为读书无用,导致部分学生辍学流失,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教材研究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知识的源泉,是能力产生的基础,但有的教师在对教材的研究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照抄教材和教参,罗列知识点。这是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备课,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2.吃不透教材,不能对教材一点一点地“磨”“蜻蜓点水”式地处理教材,抓不住教材内容的实质。

3.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迁移”。不注重联系前后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不善于“迁移”知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不善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乏对教法、学法的设计,不能灵活的优选教法,不能挖掘教材的隐含;在备课不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5.不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强、趣味性强的实验学科,备课中对直观教学手段运用的设计较少,对实验课的教案设计简而又简。

生物备课的改进和完善

上述生物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是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特别是在推行素质教育“减负”的大环境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生物备课观念,认真研究教材,提高备课质量。

一、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把握好备课的每一环节

1.树立正确的“备课观”,是备好课的统帅和灵魂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否则将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因此要改变传统备课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特别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备课观。

2.明确教学目标是备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包括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指知识目标,隐性目标包括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立足新课标和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基础

新课标是统帅教材的灵魂,是检验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化,备课过程中,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读懂、吃透、升华教材是备好课所必需的。

4.备好学生关是备好课的切入点和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做到“四摸”:摸学生的知识底,摸学生的年龄结构,摸学生的学习情绪,摸学生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备好学生关,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备好生物课的手段和催化剂

备课时注重教法学法的设计,注重多利用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录音、投影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突出、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把握好教材处理的方方面面

1.问题设计的创造性

思维源于疑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敢于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的主线来组织材料,启迪学生的思维。

2.知识发生的过程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一点生物学知识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得来的。因而备课时要挖掘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原理的建立过程,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

3.基本知识的应用性

生物学知识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备课时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学习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后,给学生设置问题:盐碱地的植物为什么生长不好?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就能灵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或概念。

4.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生物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往往被忽视,这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生物教材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只有备课时有意挖掘,授课时才能对学生进行灵活渗透。

5.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教材毕竟代表一定的时期或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备课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最新信息资料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材,要让学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尖端技术,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6.教材知识的综合性

现在中考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应注重知识的综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