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作者: 石梓超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心灵的感觉,是一种精神感觉。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可以培养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38-00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反复诵读,触发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文的深层底蕴和情感,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其间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朗读的巨大潜能,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如教学《第一场雪》,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反复朗读,揣摩句子的语气、语调、语序、语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不仅可以了解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等表层信息,还能理解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层理关系等理性认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二、揣摩、品味,生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语句作为培养点,让学生进行品味、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可以把“纯熟”换成“熟练”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推敲,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纯熟”不但表现了贝多芬曲子弹得熟练,而且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通过调换并对比,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意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分析挖掘句子深意,使学生领悟到语言的意蕴使语感能力得到训练。?如此引导学生在关键词语上“咬文嚼字”,联系课文语境,分析探究,朗读感悟,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意义的细微差异、情感的微妙变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语感的精确性会不断提高。
三、合理想象,增强语感
想象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当然也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中我们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写的人、事、物变成生动的画面,增强语言感受强度。如在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特意配合着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音乐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再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想象,感悟当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并让学生谈谈感受。接下来的学习,从朗读到背诵段落,同学们兴趣盎然。课文描写的场面、人物语言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又如《荷花》一课的第四自然段这样写道“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也变成了荷花,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呢?”以激活学生的想象。通过诱发学生去想象,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四、广泛阅读,丰富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在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同时培养语感。
总之,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语感是一种内在的知识,隐含在语言经验中,领悟语感,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刺激和语言实践而逐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