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图标 建立规则
作者: 俞兰妹摘 要:《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试图以规则学习为载体,依托幼儿的生活实践,通过规则图标的设计,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执行规则的水平,体验规则带来的快乐,加强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规则; 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39-002
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足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国际交往中保证平等、诚信、交往成功的基础。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人的良好品行从小养成,既容易又可受益终身,反之,人的劣根性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儿时的习性。幼儿园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幼儿习得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着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自新《纲要》颁布以来,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我们尝试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并理解规则,因为图标是能表现相关内容的介于实物图像和抽象符号之间的一种单个出现的起线索作用的图形标志符号。所以我们根据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的问题,将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绘制成一幅幅形象有趣的标记图,在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并理解规则含义,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图标在小班幼儿规则教育中有以下作用:
一、引导幼儿学习规则
在规则教育中,以往教师通常采用一些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即由教师制定规则——传达规则——幼儿倾听——服从规则。这样的规则教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往往效果事倍功半,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督促幼儿执行规则,而幼儿仍频繁地违规;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行为的意义并没有明确认识,规则难以被幼儿内化,常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图标不仅是教师组织集体教学的教具,更是幼儿学习的学具。如在小班社会活动《玩具我爱你》中,幼儿人手一份平时玩玩具的各种行为图标,幼儿先判断图标上行为的对错,再尝试为图标涂上正确的颜色(错的行为涂上“红色”外圈、对的行为涂上“绿色”外圈)。幼儿手拿图标,边讨论边操作,兴趣浓厚,学习轻松。在讨论操作活动正确与否后,引出“爱护玩具”的图标,这一过程,幼儿态度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促进了对规则的认识理解。再如,在小班社会活动《保护鼻子》中,教师设计了一张大大的调查表,调查表上用各种图标列举出“鼻子”的朋友和敌人,幼儿在帮助“鼻子”选择好朋友,去掉敌人的操作中,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了保护鼻子的方法,体验了帮助鼻子的快乐,对“不塞异物入鼻子”、“不用手抠鼻子”、“不用头撞他人鼻子”等一系列规则有了形象具体的印象。
二、帮助幼儿认识规则
从幼儿的年龄特征来看,小班幼儿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体验,表现出来的具体特征是:认知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想象力丰富,情感外露而且不稳定,持久性和自制能力弱,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之中,爱模仿,可塑性很大,易于受外界的影响。
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图标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符合幼儿直观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幼儿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我们将抽象的规则绘制成一幅幅形象有趣的标记图,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了解规则的意义。如在小班健康活动《小手真干净》中,我们将“不弄湿衣袖”、“擦肥皂搓一搓”、“冲洗干净”、“甩三下”等图标按洗手顺序排列,让幼儿认识“洗小手”的规则含义,并在图标的指示下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又如在小班健康活动《不做漏嘴巴》中,我们在图标上画一个大大的嘴巴,嘴巴旁边有许多饭米粒,然后在圆形图标上画一个醒目的斜杠,无需老师用过多的语言描述,幼儿很快就明白图标的意思了,懂得了进餐要专心,保持手和脸、桌面和地面干净的道理,掌握了文明卫生进餐的规则。
三、促进幼儿理解规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认识过程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其思维发展大致经历了A、B、C、D四个环节:A、可感的形象;B、朦胧的轮廓;C、清晰的线索;D、理性的抽象。人类思维除了凭借语言符号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表象。小班幼儿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而图标是介于具体感知和抽象符号之间,为实现这一过渡的主要思维元素。在幼儿学习规则的过程中,图标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利用图标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意义。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认知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概括水平较低。所以我们为小班幼儿制作的大多为形象具体、颜色鲜艳、画面大而清晰,数量不多,且需要有背景图的图标。教师运用图标教学时可伴以表情、手势等,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内容。例如:在小班社会活动《爱护花草树木》中,出示用一双小手托着一朵花的图标,小朋友先认为这个图标只是某个人摘下了一朵花,但是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幼儿发现图标的真正含义是“把花儿当成手中的宝贝,要小心呵护它”。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四、增进幼儿记忆规则
小班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的图片或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139页)实践证明,当记忆内容能够成为幼儿活动的对象或活动产生的结果,记忆也较容易,因此,凡要幼儿记住的东西,必须直观形象、鲜明生动,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幼儿学习规则是一个认识理解、储存记忆的过程。将规则设计成一个个形象各异、具体生动、色彩鲜艳的图标,在理解规则意义的基础上,能有效帮助幼儿记忆。如在小班社会活动《爱护花草树木》中,用一双小手托着一朵花的图标,表示“把花儿当成手中的宝贝,要小心呵护它”;在抬起小脚要踩小草的图标上画上红色斜杠,表示“爱护小草,不要践踏”的意思;在双手用力将小树摇弯了腰的图标上也画上红色斜杠,表示“不能摇小树,要爱护小树苗”的意思。幼儿虽然不认识图标上的文字,却从图标呈现的形式中理解了规则,并有助于他们记忆规则内容。
五、便于幼儿执行规则
从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来看,他们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幼儿顺利地接受规则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同时,幼儿对规则用图标的形式进行体现时,又对规则进行了一次学习。
如在活动室内纸篓上方设置“垃圾入篓”的图标,提示幼儿不乱扔垃圾;在幼儿上下楼梯的地方张贴“小心楼梯”的图标,告诉幼儿要安全有序地上下楼梯,防止摔倒;在百草园(我园的花草种植园)里,我们设计了“爱护花儿”、“不踩小草”、“不摇小树”的图标,让幼儿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这种方法明确生动,幼儿非常乐意也容易接受,同时,这种规则图标在日后活动中随时起到提醒和督促幼儿行为的作用,使他们在执行时互相督促。如:美工区的“不乱涂乱画”图标,玩具城的“爱护玩具”图标,图书区的“爱护图书”图标,时时提醒幼儿学习自律,规范行为。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改变过去由幼儿被动地通过由老师提醒进行自我行为调整与约束的方式。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执行规则的主动性自觉提高,维护规则有章可循,让幼儿自由轻松地去掌握并遵守各种规则,直观、方便。
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小班幼儿规则教育不能孤立进行,应该与其他教育活动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还要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因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我们规则教育的最终目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种行为长期重复形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学前教育心理学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